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精神内核,7月1日-14日,由来自中国、孟加拉、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多国师生组建的长安大学赴甘肃敦煌“寻丝绸之路印记·叹美丽中华文化”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西安、敦煌开展暑期实践,实地探访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传承丝路文化,弘扬丝路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旨在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加强全方位交流。
出发前,实践队召开筹备会,观看学习《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等纪录片,深入交流研讨丝绸之路的发展与时代价值。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沿线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与文化交流,更促进了国际友好形势,加强了文明对话,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早期的有力诠释。
实践第一站,队员来到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寻找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透过规模宏大的遗址与各式各样的文物,一座完整的礼制建筑群浮现在队员们眼前,作为汉朝的都城,未央宫也是当时历史的缩影,队员们惊叹于汉朝的灿烂文明,也深刻了解到正是这样一个盛大开放的朝代,才能开创千年文明的壮举——丝绸之路。
敦煌,作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关键节点,与丝绸之路的繁盛和发展密不可分。实践队走进敦煌博物馆,回望丝绸之路千年的漫长历程,依次调研了两汉、魏晋、隋唐等不同时期的丝路文化发展情况。不同的文化交融成果凝聚在敦煌,其独特性、璀璨性、多样性等特点彰显着敦煌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队员们充分领略到丝路文化的深厚底蕴,感受到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观现场
“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等脍炙人口的诗句流传千载,与巍巍城关的遗址共同承载着历史厚重的印记。
实践队走进玉门关和阳关,深入挖掘交通要塞与丝绸之路发展的密切关系。阳关和玉门关南北呼应,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外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丝绸之路必经的关隘。实践队调研汉长城遗址和大小方盘城遗址,身临其境地感受汉长城的历史底蕴,结合相关古诗文中饱含的丰富情感,进一步发掘玉门关和阳关的变迁背景与时代意义,了解其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价值。此外,在实践过程中,队员们还体验了古代战场射箭、生活起居劳作、土陶工艺制作等项目,进一步认识丝绸之路的民俗文化。
穿越城关,丝绸之路延伸向千里之外的远方。背负行囊、持杖西行的玄奘塑像耸立路旁,实践队了解到玄奘前往印度的西行之路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支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同时,队员们也被玄奘徒步千余里的恢弘行程震撼,深刻感悟到西行之路文化交流的不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彩塑绚丽、壁画琳琅,作为文明交汇的名片,莫高窟无疑是文化多样性的卓越成果。
跟随讲解员的思路,实践队走进莫高窟,探访这座承载了丝绸之路多方文明对话的艺术宝库,感受积淀千年的浑厚历史。富丽多彩的石窟壁画讲述着千年历史中各族人民对极乐世界的奇幻想象,莫高窟内的建筑形式各异、塑像风格不同、绘画手法多样,是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文化集大成之作,队员们认真学习,领悟“莫高精神”对于文化交流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数字敦煌体验中心,依托“互联网+”形式,实践队近距离、多方位感受莫高窟的瑰丽艺术,深刻意识到新兴科技产业在历史遗迹的保护与传播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为多方文化交流提供了通道,是人类文明的智慧,实践队更加明晰自身作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责任,开放与合作才能带来共赢,历史的精华证实着文化共同体的正确性。
本次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探寻丝绸之路印记,深入挖掘学习丝路文化精神内涵,感受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正确性与前瞻性,也深刻认识到自身所需担当的时代重任。相信每一位学子必将提升对于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自豪感,加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践行“一带一路”倡议贡献青春力量。
(供图:陈汉芷 审核:曾晓阳 网络编辑:刘帷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