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开展“四史”教育,发掘党史故事,赓续红色血脉,助力乡村振兴。8月11日至8月17日,在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彪晓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振宇的带领下,长安大学“大峪新村寻党史,红色文化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赴长安区大峪新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实践队围绕专题访谈、党史梳理、资料收集、普通话推广四个角度具体开展实践工作,为当地发掘整理党史故事,助力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七天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面向老村民、老教师、村干部等22人开展专题访谈,充分收集党史故事;完成7处革命旧址、建设地点的实地调研与素材整理;在广泛收集了记录革命历程以及建设历史的老照片的同时,收集和整理了大峪新村教育帮扶、健康帮扶、产业帮扶、安全住房、金融扶贫、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料。
实践队抵达大峪新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合影
实践队与大峪新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委员开展座谈
重寻党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
8月12日,队员们前往大峪水库开展实践调研,深入了解水库建设的伟大历程。通过走访当地村民、采访建设水库的生产队队员,过往艰难的建设历程呈现在实践队员眼前。大峪水库始建于1959年,于1971年建成,受生产条件的限制,在修建时采用最原始的人力开展运输、夯实、爆破等工作,尽管施工具有极大的难度和危险性,却没有阻碍水库建设的脚步,生产队员们攻坚克难,耗时12年建成大峪水库。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实践队队员。
实践队在大峪水库前合影
12日下午,实践队员们实地参观了白道峪小学革命旧址。1940年7月,胡宗南将长安县白道峪村的新庵寺加固围墙,把一座幽静的寺庙改造成一所关押西北地区共产党员和进步群众的秘密监狱,上百位革命先烈在此牺牲,至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白道峪监狱被捣毁,当地政府在原址上修建了今天的白道峪小学。队员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并在白道峪革命先烈殉难遗址前瞻仰祭奠,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实践队在白道峪革命烈士蒙难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
8月13日,队员们前往红二十五军七十四师革命旧址参观,并采访了94岁的退伍军人李英杰老人。队员们共同聆听了李英杰老人讲述红七十四师在大峪新村驻军整训的经历。带着这段多年的回忆,李英杰老人满脸自豪地向实践队员们展示着珍藏在衣柜中的“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他对党的忠诚和热情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实践队员,给队员们上了一堂具有深刻指导意义的“思政课”。队员们纷纷表示会传承和发扬老党员的精神与故事,为乡村振兴建设增一份力,添一份彩,担当起青年学子的时代重担。
实践队员走访94岁退伍军人李英杰老人
实践队员在红七十四革命旧址合影
实践队队员参观红七十四师师长陈先瑞故居
走进乡村田间,探寻创新产业
8月14日实践队前往稻渔种养示范基地、葡萄产业生态园实地参观调研,队员们深入稻田体验水稻种植、饲养鱼苗等活动,了解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葡萄产业生态园里设有葡萄采摘基地、葡萄酒酿造文化馆、自然教育营地等,感受观光农业的发展建设。在与相关负责人的谈话中,队员们了解到以构建“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为重点,加强产业发展和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是未来几年乡村发展的新途径。
实践队调研绿色农业示范基地
8月15日,实践队对大峪新村村民进行走访。围绕乡村基本情况和村民就业、经济状况问题进行了访谈,深入了解当地农户生活,以及当地具体的疫情防控措施。在驻村第一书记毋西平的介绍中,队员们了解到大峪新村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拥有相当完善的基础设施,接下来围绕以“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进行建设,开发乡村旅游配套产品。当我们真正踏在这片土地上,切切实实地感受新农村每一个细小的进步,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和了解农村的变化与发展,新时代日新月异,农村的发展需要跟随时代的潮流,需要每个人在各种方面努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共同创作出更加美好的新农村、新未来。
实践队员实地考察稻渔种养示范基地
开展推普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为推动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农村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实践队员通过街头采访与入户调查的方式,了解普通话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情况,实践队员们进入村委、走进农户、深入个人,将普通话深度融入到村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中,开展推广普通话志愿服务活动,聚焦学龄儿童、青年学生、留守老人等基层群众,以实际行动助力大峪新村乡村振兴,喜迎党的二十大。
实践队员在村民家中推广普通话
实践队员在村民家中推广普通话
青春筑梦正当时。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通过重走红色足迹、聆听党史故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发展情况、深入调研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情况等多种实践创新的方式,为当地的发展赋予了青春的力量。我们用实践感悟真知,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以我所学,尽我所能,尽管力量微薄,但我们相信走好乡村振兴的“脚下路”就能推进走好“未来路”!
(供图:长安大学“大峪新村寻党史,红色文化助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队 审核:王祉璇 网络编辑:陈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