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6日,长安大学“千年瓷都之美,寻景德峥嵘岁月”暑期实践队前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玉龙堂·非遗传承基地对非遗传承人吴玉龙老师进行采访。
吴老师就现在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发展现状,向实践队员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吴先生告诉实践队员们,景德镇陶瓷行业存在的长期问题是缺少知名的品牌。景德镇拥有众多的非遗传承人和老工匠,打造出的陶瓷质量出众、种类繁杂,但碍于缺少有效的经营思路,未能打造出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商业化陶瓷品牌。
团队成员采访吴玉龙老师
实践队员们就郞红的烧制过程向吴玉龙先生提出系列问题,吴老师向实践队员耐心地讲述郞红与他的不解之缘。“郞红”之名源自于清代督陶官郎廷极,初创于明代,于清代取得较大发展。从古至今,中国人打从骨子里就喜爱大方而热烈的红色,鲜艳欲滴的红色象征红红火火,纯红色陶瓷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内涵上,都极具珍藏价值,但因其极其稀有,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历代皇帝的执念。在景德镇有句俗语“十郞九瑕”,郞红的着色剂为氧化铜,釉水的调制配方、烧制过程中窑内温度的把控、氧化与还原火候时机的掌握……烧制郞红的要求极为苛刻,从挑选釉料开始,每一步都容不得丝毫差池。人们常说,“要想穷,烧郎红”,烧制陶瓷的过程就好比科研实验,吴老师始终秉持匠人精神,坚持不懈,愈挫愈勇,在经历了千百次失败与不懈的努力尝试后,终于总结出郞红的配方与习性,成功烧制出了属于自己高品质的郞红,也同时将郎红不断传承、发扬与创新,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景德镇千百年的深厚陶瓷文化底蕴与技艺的传承汇聚成匠人们的工匠精神,在打造景德镇“千馆之馆”“非遗传承城市”的过程中,陶瓷文化正不断被发扬光大。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不只在于其商业价值,它所包含的历史文化气息要远远大于瓷器自身的使用价值。“岁月失语,惟石能言”,陶瓷是一个时代的记忆,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静静地躺在时光恒流中,诉说着岁月的厚重与雅韵,一笔笔一片片,人们抚摸陶瓷的脉络,仍能听见来自悠远文明的声音,在指尖流转,生生不息。每一件陶瓷作品都凝聚着无数大国工匠与非遗传承人的心血,他们矢志不渝,守护其传承。在多年始终如一钻研郞红的问题上,非遗传承人吴老师表示“因热爱而执着”。从开窑前内心的焦急与期待到开窑一刹那的的惊讶与喜悦,窑火不息,匠心不灭,吴老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工匠精神。在烧制“郞红”的工作中一路前行,沿途必定会遇到无法避免的挫折,但吴先生也沉醉其中,半生做着自己热爱的事。虽路途坎坷,但吴先生也是幸运的,不懈的坚持与研究,最终实现开花结果,对郎红技艺的传承所带来的满足感是无可替代的。
吴老师与队员们共同见证开窑
吴玉龙先生将自身烧制陶瓷的经历用生动形象的语句概括给实践队员——“食材好,工具好,技艺好”。他告诉队员们,“知识一定有用”,吴老师将自己大学所学知识、实习经验与查阅的资料文献相结合,开拓了在“郞红”烧制领域的未知新道路。在与实践队员讨论景德镇陶瓷的发展前景时,吴玉龙先生激动地说道:“器物可以成为文化沟通的桥梁”,艺术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他希望并相信,景德镇一定能够通过其瑰丽的陶瓷文化,走出国门,实现文明的交流,与世界对话。
在采访的最后,吴玉龙先生对实践队员们所学的专业给予高度的肯定,希望队员们可以早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优秀人才,为祖国的材料事业做出重大贡献。随后吴老师向队员们的到来表示感谢并送出寄语:“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要亲自体验,亲眼去看,用心去感悟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区别。”他认为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一项有意义、有必要的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社会需求,帮助自身树立目标,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且清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团队成员与吴老师及其助理合影
通过此次的采访活动,我们作为大学生实践团队真切感受到了非遗传承人对于景德镇陶瓷行业的殷切期待,对于这项技术未来发展的愿景。我们能深深感受到他们对于这项非遗的热爱,他们倾注的心血与坚持终将化作中华文化传承路上的基石,引领着更多新一代的传承人为非遗发光发热,让非遗技艺焕发新时代的活力。
(供图:江静涵 梁睿尧 审核:王凤 网络编辑:李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