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当年农家”纪念馆,实践团成员跟随讲解员的步伐,漫步于曾经的农家小院,体悟小岗人的敢想敢干精神。一间隐蔽的昏暗小屋内,摁着18个鲜红手的生死状记录着改革先辈与时代交锋的英雄魄力,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序幕。随后团队成员参观了农民生活展区,亲身体验酱菜、香油、高粱酒等传统制作工序,近距离感受小岗村民俗文化和乡土气息。此外,实践团还在纪念馆内观看了红色情景剧、当地民谣、花鼓、剪纸、凤画等,细听老师讲解小岗村文化的传承发展和蕴含的人文精神,感悟传统之美。
走进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沈浩同志的生平经历、先进的发展思路以及“促膝谈心”“三次手印”“难忘年饭”等故事一一展现出来,每一段文字、每一张照片、每一件物品,仿佛回到了那个充满变革与希望的年代,沈浩这个名字在心中变得立体而生动。同时,实践团成员还志愿加入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讲解员队伍,做好沈浩精神的发扬者,红色故事的讲述人,为前来参观的各地学子和社会人士进行细致讲解,共同学习“两任村官沥血呕心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的感人事迹,传承好解放思想和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进行志愿讲解工作
40多年来,改革浪潮风起云涌,小岗人也曾经彷徨,但也始终牢记改革初心,从“一声惊雷”到“多点开花”。科技作为乡村振兴的引擎,为深刻认识科技助农的丰富内涵,实践团走进当地蒸谷米公司,在公司负责人的引导下,团队成员参观了公司的产品展厅、产品实物和生产车间,了解蒸谷米制作的原料选择、处理技术、营养价值、产品优点和所获专利等相关信息。在与负责人的交谈之中,团队成员进一步了解到公司在产品研发、临床试验等方面的匠心投入,并围绕蒸谷米的发展优势以及在科技兴农和乡村振兴方面的经验与感悟进行分享和讨论。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小岗坚持走在第一线。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络平台的普及,电商直播成为助农新模式。实践团成员走进“美丽小岗”直播间,利用媒体传播优势,组织、策划,借助直播带货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团队成员结合资料以及实践经历详细介绍各个农产品的制作过程、生产环境、生产工艺以及口感特点等与观众弹幕进行互动,提高直播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把小岗村的农副产品带入了更多的青年学子的视野中,将小岗之声传向了更远的地方。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安徽蒸谷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工厂车间进行参观调研
现在的小岗,不仅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更是乡村振兴的典范。为感悟小岗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近年来小岗村发展的样貌,团队成员先后采访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关友江两位老人、小岗村村委会副书记崔正学、驻村工作队副队长吴家培和当地村民。
团队成员在与两位老人的交谈中,“大家都饿怕了,我们当时只想着不挨饿,吃饱饭就够了”“在当时干多干少都一样”,严老与关老用“大包干”初衷背景和历史渊源,向团队成员说透“敢为人先、敢为人先”的大包干精神,共同对比过往和今朝,同时寄语成员们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勤于思考,为国家贡献力量。
崔书记和吴队长分别介绍了小岗村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以及政策支持,为团队成员详细讲述了小岗村“三产融合”政策,致力于一产做优、二产做强、三产做旺,推进现代农业、旅游业、电商等产业发展。“乡村振兴关键靠科技和人才”,他们希望新一代的青年学生能够积极投身参与农村工作,践行专业担当,把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
成员们还走进小岗村农户家中,围绕小岗村的发展与变化、经济发展满意度、生活条件满意度以及对未来小岗村建设的建议等进行调研采访。在走访交流中,团队成员们发现当地村民对小岗村生活有强烈的满足感和认同感,但也得知当前小岗村面临青年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严重等问题。同时,当地村民对于青年一辈也纷纷表达了美好祝愿,期望新时代学子努力学习,继承老一辈实事求是、认真踏实、敢为人先优秀精神,为农村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先生访谈
历史的印记,时代的荣光。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之一,其发展历程充满了艰苦与困难。然而,正是因为小岗人不畏艰苦的毅力与战胜困难的决心,铸就了小岗村今天的繁荣与昌盛。在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上,青年一辈应该担负起责任与使命,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号召,用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谱写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新篇章。
图为团队成员在沈浩同志先进事迹陈列馆前合影
(供图:长安大学赴安徽滁州凤阳社会暑期实践团队 审核:李金洋 网络编辑:李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