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青年学生走向山水林田湖草沙,走向社区、工厂等基层一线,聚焦生态保护、节能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等开展宣传宣讲、志愿服务和实践调研,为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7月12日,长安大学赴陕西榆林“生态黄河志愿行,绿色低碳绘新篇”暑期社会实践队正式出发,在能电学院团委副书记、青志队指导老师刘欣的带领下开启实践之旅。
社会实践队合照
7月13日上午,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开始。第一站首先来到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的绥德县张家砭镇郝家桥村,实践队员们参观了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习仲勋同志旧居等,深刻感受革命前辈的英雄气概和为民情怀,以及郝家桥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勤劳奋进、开拓创新的劳模精神,深刻感悟郝家桥村“山沟里把温棚建,荒山变成花果园”好光景的奋斗历程。
参观郝家桥革命历史纪念室
近年来,郝家桥村全力打造山清水净、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管理有序的美丽宜居乡村。在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派驻郝家桥驻村工作队王玮队员的介绍下,实践队员详细了解了当地“好事换积分”“垃圾换积分”的积分银行。从后续对村民的采访中可知,这种积分制度激发了村民参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了村民的环保意识,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成为郝家桥村生态建设的一大亮点。
采访村民
接着,实践队员前往“郝家桥村互助幸福院”,张家砭镇副镇长王应伟与队员讲述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幸福院门口与村民亲切交流的难忘记忆,以及如今郝家桥村的建设发展情况。远处的山坡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字牌赫然醒目。
随后队员们与老人们积极交流,询问他们对生态保护、“两山理论”的看法了解和对提倡垃圾分类等工作的感受。老人的话语带着浓浓的陕北风味与真诚的心情,表达了对生态保护和垃圾分类工作的支持和认可:“自从实行垃圾分类和积分制度后,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大家更愿意主动保护环境了,生活也越来越舒适。”
紧接着,实践队员们跟随村委负责人的指引,上山前往葡萄采摘园,考察调研葡萄种植情况。在路途中实践队员遇到了侯志高老人。老人回忆道:“之前习近平总书记来的时候,村里的路还是坑坑洼洼的,很不方便。现在,我们村的路修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修的路还好!”。郝家桥村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做好道路提升、公共厕所、生态绿化等工程建设,让村民收获了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侯老人还热情地邀请了实践队员去往家中坐。在老人家里,实践队员惊讶地发现了老人的菜园旁有一个污水处理设备。老人热情地介绍道:“这是村里给我们家安装的污水处设备处理后,流出来的水刚好就去浇了菜园。”坐到客厅里,老人向实践队员讲述了郝家村的发展历史,对实践队员这一辈年轻人提出了殷切希望。在不舍的分别后,实践队员再次踏上前往葡萄采摘园的路途。
抵达后,映入眼帘的便是整齐排列的大棚。郝家桥是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貌,过去土地贫瘠,吃不饱饭,2014年贫困发生率达到30%以上,脱贫攻坚以来,郝家桥村紧跟时代步伐,争做”排头兵“,党员干部带领群众攻坚克难,坚持生态环保理念和红色教育传承,形成了集绿色养殖、山地苹果、温室大棚、光伏发电、乡村旅游等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在见到棚管理员后,实践队员参观了大棚内的情况。据管理员的介绍,实践队员得知大棚管理使用了水肥一体化灌溉,并配备了用来降低大棚内温度的喷灌设施。“我之前都是在外面打工,后面响应村里号召,回来承包了这几个大棚,收入比打工高,还稳定。”如今的村民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的重要性,相信经过一代又一代人郝家桥人的努力,这里的生态会越来越好,生活会越来越美。
通过一天的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意义,郝家桥村的建设经验让大家深刻认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也更加坚定了实践队员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队员们将继续迈开探寻脚步,在行动中践真知、长才干,毫无保留地奉献青年力量,助力建设美丽中国。
(供图:冯聪 冉旺达等 审核:刘欣 网络编辑:李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