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分团委(团总支)、团工委,广大师生: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广大青年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踊跃投身科研攻关一线,加速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特举办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5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为积极挖掘、培育和推报优秀作品参赛,现将我校相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赛事介绍
“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省级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将于2025年举办,主办方在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整体框架下设置2025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
本年度“揭榜挂帅”擂台赛更加突出科技创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机器人、生物医药、种业科技等领域严选榜题122个,并在相关领域产业链较为完整、产业发展较为集聚的8个城市(区)分领域设立主擂台,作为相关领域榜题作品集中打擂和交流展示活动的举办地,榜题数量、赛事规模、奖励条件均创历届之最。
二、参赛赛道与对象要求
(一)学生赛道
我校2025年6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可通过学生赛道申报作品参赛。参赛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即1985年6月1日(含)以后出生。
每所学校选送参加“揭榜挂帅”擂台赛的作品数量不设限制,但同一作品不得同时参加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其他赛道的评比。
(二)青年科技人才赛道
我校具有较高科研热情和较强科研能力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可通过青年科技人才赛道申报作品参赛。参赛人员年龄在40周岁以下,即1985年6月1日(含)以后出生。
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参赛的同时不得以参赛人员身份参加同一选题比赛。出题单位及同出题单位有相关隶属关系单位的青年不得参加本单位选题比赛。
各赛道参赛对象可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参赛,每个团队不超过10人,每件作品可由不超过3名指导教师进行指导。可以跨专业、跨学校、跨单位、跨地域组队,但同一团队所有成员均应符合本赛道相关年龄、身份要求。每件作品只可由1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等作为参赛主体提交申报。参赛者须对参赛作品须享有完全知识产权,无权利瑕疵及权属争议。
三、项目榜单
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2025年度“揭榜挂帅”专项赛榜单选题比赛方案见附件1和“创青春”微信公众号推送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P-fwxaD6ea0QROBWFqtkQw,各参赛团队选择榜单中的题目,根据方案要求开展科研攻关,制作参赛作品。
四、赛事安排
(一)揭榜报名阶段(5月30日至6月30日)
各院(系)组织发动学生积极参赛,开展赛事宣传及报名摸底,组织学生填写“揭榜挂帅”专项赛报名摸底汇总表(附件2)发送至邮箱chdcxcy@163.com。
(二)校级评审阶段(6月15日至6月30日)
6月15日前各院(系)提交报名摸底统计情况,同时参赛团队需提交第一次作品。校团委根据各个参赛团队项目作品完善程度开展相关指导和培训等。
(三)攻关打擂阶段(6月至8月)
参赛团队需集中开展科研攻关工作,并严格按照发榜单位要求提交作品。作品具体提交时间由各发榜单位依据科研客观规律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以各榜题比赛方案为准。
(四)组委会初审阶段(8月底至9月中旬)
组委会对揭榜作品进行初审,确定入围终审擂台赛的作品。
(五)终审擂台赛阶段(9月底至10月中旬)
各晋级团队或个人参加终审擂台赛,通过现场展示和答辩决出奖项等次和“擂主”。“擂主”与出题单位现场签约挂帅。
五、奖励措施
(一)每个发榜题目原则上评出1个“擂主”,评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若干,具体奖项数量视作品申报数量和质量情况动态调整。学生赛道、青年科技人才赛道独立评审、单独设奖。“擂主”将在当年“挑战杯”竞赛闭幕式上进行集中颁奖。
(二)在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主体赛事全国终审决赛答辩日前获得奖项的学生赛道作品,所获分值计入第十九届“挑战杯”竞赛学校团体总分。
(三)发榜单位均为擂主团队提供不低于10万元的奖金,总奖金池超过3000万元。各发榜单位还将为获奖团队提供企业实习、就业直通、成果转化合作等丰富的配套奖励。同时,各主擂台城市也将为获奖团队提供人才引进、项目落地转化等优惠政策。
六、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深化认识。各院(系)要充分认识举办“揭榜挂帅”专项赛的重要性,发挥好赛事育人功能,对标“揭榜挂帅”专项赛获奖情况纳入“挑战杯”竞赛团体积分的赛事改革举措,以争创佳绩的实际行动有效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
2.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各院(系)要加强宣传宣讲,帮助师生读懂弄通赛事的目标定位、作品要求和时间节点等。加强同大创项目、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工作的通盘考虑、有效衔接,注重学生成果的总结提升。加强专业指导,开展培训、组织评审,加强团队跟踪服务,严格作品审核推报。
3. 搭建平台,强化保障。各院(系)要协调各方资源,积极为学生争取场地、经费等支持,帮助学生强化专利、论文、检测报告、应用证明、鉴定意见等成果支撑。密切同专任教师的联系,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科研平台作用,帮助学生选题、制作和完善作品,培育优秀参赛作品。
其他事宜以国赛相关通知为准,如有问题请联系校团委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联系人:金老师 029—61105860。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
长安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
2025年5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