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团中央“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号召,深化“知行合一”育人理念,将课堂所学与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组建多支实践团队,奔赴乡村田野、城市社区、企业车间和政府机关,将课堂所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开展调研走访、技术服务与公益帮扶等活动。同学们在实践中不仅锻炼了专业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还深入了解了国情民意,收获了宝贵的人生体验。随着各团队陆续返校,他们带回了丰富的成果与深刻的感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年学子服务社会、助力发展的责任与担当,为青春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长安大学赴四川绵阳、凉山“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润千村”暑期社会实践队

实践队体验民俗活动
深入四川绵阳及周边羌族地区,我们心中充满触动。在老县城地震遗址与汶川地震纪念博物馆,斑驳的遗迹和珍贵展品蕴含灾难的伤痛与重生的力量,可周边交通不便的现状,让这片承载历史记忆的场所难以充分发挥教育价值,这让我们心里满是惋惜。走进石椅羌寨、吉娜羌寨,完整的羌族建筑风貌和独特生活方式让人眼前一亮,但旅游体验内容单一、留客难的问题,又成了当地发展的困境。此外,在羌绣、草编、水磨漆艺传承人的工作室里,我们惊叹于传统技艺的精美,却也得知这些非遗面临产品创新不足、市场对接不畅的难题;品尝过品质优良的苔子茶后,也为它品牌影响力弱、难以走向更大市场而着急。
调研中,我们深刻明白,羌族文化不能只靠“留存”,更要“活化”。于是,我们共同梳理思路,提出了“非遗+旅游+电商”的发展方向。协助搭建非遗传承工坊,邀请传承人现场授艺,设计游客能参与的文创制作体验课程;还构思打造多元化非遗产品体系,既有收藏级精品,也有日常能用的漆艺茶具、草编收纳,还有适合亲子互动的材料包。同时,我们主动学习电商运营知识,希望能依托互联网平台,为苔子茶、羌绣等产品打通产销链路。这段经历不仅让我们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更让我们学会了用社会视角看问题,坚定了用所学为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四川成都“志启奇点,光映初心”暑期社会实践队

实践队展开多元调研
我们的实践之旅在红色文化与科创前沿间展开,收获颇丰。在西安事变纪念馆,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文物,仿佛带我们回到风雨如晦的年代,让我们深刻理解“民族团结”对国家存亡的重要意义,也对“责任”二字有了更厚重的感悟。走进陕西历史博物馆,从商周青铜器到唐代唐三彩,璀璨的中华文明展品让我们油然而生文化自信,更珍视文化传承的使命。
随后转战科创领域,在隆基绿能,看到AI技术优化光伏组件研发流程、大幅提升生产效率,我们不禁为科技力量惊叹;在天府数谷,了解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为城市管理“赋能”的具体场景,对“技术服务民生”有了更直观认识;在领克汽车、宏达电子,近距离观察AI在智能制造、质量检测中的应用,也明白“以人为本、技术赋能”并非空谈。最后在西南交通大学,与科研团队交流AI在轨道交通领域的最新成果,看到智能列车精准调度、安全运行,真切感受到国家科研实力的强大。这段实践让我们明确,青年既要传承红色基因守初心,也要紧跟科创浪潮担使命。我们整理多份企业调研笔记与科创学习报告,结合经历对学校合作、个人发展提出思考,不仅拓展了视野、提升了协作沟通能力,更清晰了以过硬本领助力国家科创事业的方向。
长安大学赴延安富县“铸魂砺志·拓稻兴乡”暑期社会实践队

实践队访谈延安富县及合影
2025年7月,我们怀着对延安精神的崇敬,奔赴延安富县直罗镇聚焦水稻产业发展。在稻田边,跟着农户弯腰观察水稻长势,听他们讲述种植、灌溉、收割全流程,每处细节都让我们对“粒粒皆辛苦”有了更真切的体会。走进镇政府,与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产业政策与规划,了解当地推动发展的努力;拜访农业专家时,积极请教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难题,专家的解答为后续思考指明方向;与种粮大户座谈,倾听销售、品牌打造中的困惑,也意识到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延安这片红色土地上,政府引技术、对接市场,农户学新种植方法,专家扎根田间解难题,这些场景让我们深刻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也明白乡村振兴既需技术资金,更需精神支撑。实践中,我们发挥专业优势,整合调研数据与访谈资料,撰写涵盖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及对策的调研报告,为当地提供决策参考;还撰写10篇新闻稿、2篇访谈录与2篇论文,传播延安精神与乡村振兴经验;同时发挥新媒体特长,策划“直罗贡米”品牌宣传,制作短视频讲述产业故事。这段经历让我们从“校园人”渐变为“乡村人”,提升了文字与数据分析能力,更让延安精神融入心中,坚定了服务乡村发展的信念。
长安大学赴四川阿坝州“羌韵新农,云泽阿坝”暑期社会实践队

实践队考察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小金县
深入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小金县,每一处走访都让人感受到当地发展的活力与希望。在汶川县水磨古镇,我们走进羌绣工坊,跟着绣娘学习穿针引线,指尖触碰丝线的瞬间,更能体会非遗技艺的魅力。聊天中得知,当地通过开办羌绣培训班吸引众多青年参与,绣品销售额显著提升,让人由衷欣慰。在茶艺馆,品尝羌家特色茶时,听经营者讲述文旅融合如何让传统茶艺“活”起来,也让我们对“文化赋能产业”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来到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与漩口中学遗址,庄严肃穆的氛围让人瞬间沉静。通过参观与讲解,详细了解“汶川模式”在灾后重建中的成效——废墟上建起的新家园、蓬勃发展的产业,无不展现汶川人民“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内心深受震撼。在小金县,走访官寨村调研“旅游+农业”模式,考察玫瑰庄园“农户+合作社+公司”模式,看到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参与种植获得双重收益,切实感受产业创新价值;走进苹果庄园,了解“共享农庄”如何吸引城市游客实现 “农旅双赢”,为思考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
实践中,我们积极记录见闻感悟,活动获中国青年网等国家级媒体及校级平台报道23次;累计完成2篇高质量实践报告(1篇发表于中国青年网)、2篇实践论文,队员也写下个人感悟。这段经历提升了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让我们明白:唯有走进基层、贴近群众,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用青春力量为国家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星光不负赶路人,实践终得硕果归。此次优秀团队的实践成果,不仅是团队成员同心协作、深耕实干的生动见证,更彰显了学院在实践育人领域的扎实成效。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优质实践平台,鼓励更多团队以创新之思、务实之举探索未知、服务社会,让实践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长安大学赴湖南长沙“岳麓星火传湘韵·青春寻迹耀红旗”暑期社会实践队

实践队在湖南长沙展开调研
长安大学赴湖南长沙“岳麓星火传湘韵·青春寻迹耀红旗”实践队先后走访湖南省博物院、岳麓书院、岳麓山抗战文化园、湖南烈士公园、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馆、毛泽东同志故居及韶山纪念馆等多个红色教育与文化遗址,通过实地参观、主题讨论和访谈调研等形式,深入了解了湖湘地区的革命历史与文化传承,增强了历史认同与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团队还前往长沙县九甲冲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与退役军人、基地负责人周学良进行深入交流,系统调研了红心猕猴桃种植的科技应用与“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切身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与现实成效。
暑期社会实践队成果丰硕,相关实践情况获得多级别媒体广泛报道,共形成122篇新闻报道稿件。其中,国家级稿件115篇,发布媒体涵盖大学生网报、大学生云报、多彩大学生网、今日大学生网、搜狐新闻、小红书、哔哩哔哩、大学生之声、当代大学生网、今日头条、抖音等。省级稿件5篇,分别发表于陕西大学生网、陕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校级稿件2篇,发布于长安大学团委与长安大学新闻网。同时,实践队还产出1篇调查分析报告、3篇访谈录以及2篇论文。这些成果展现了实践队在传承湘韵文化、追寻红色足迹、助力乡村产业等方面的实践成效,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创新了红色教育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形式,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高校智力资源,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反响。
通过此次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刻感悟到红色精神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也认识到乡村振兴中文化引领的重要性。红色基因与新时代发展要求的结合,必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持续精神动力。
星光不负赶路人,实践终得硕果归。此次优秀团队的实践成果,不仅是团队成员同心协作、深耕实干的生动见证,更彰显了学院在实践育人领域的扎实成效。未来,学院将继续搭建优质实践平台,鼓励更多团队以创新之思、务实之举探索未知、服务社会,让实践之花在更广阔的天地绽放,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供图:信息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 审核:杨加玉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