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长安大学 “探觅金陵红脉韵系,赓续百载文脉薪火” 社会实践团队继续南京文化探寻的社会实践之旅,先后走进中国南京科举博物馆与南京记忆文化展览馆。团队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与丰富展品中,既触摸到科举历史与南京文化脉络,更在科举试卷的圈点和文化展品的历史中体悟到科举与文化的传承力量,以实践行动践行青年学子的文化担当。
上午成员们走进了南京科举博物馆。这座隐匿在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的文化殿堂是中国唯一以科举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博物馆,将千年科举的风云往事娓娓道来。博物馆地下层叠的建筑结构,如同一卷缓缓展开的竹简,每一级台阶诉说着“读书破万卷”的故事。旋转展台上,唐代的“准考证”——“告身”上,朱砂印章依然鲜红;宋代的试卷封皮上,“糊名”“誊录” 的字样清晰可辨;明代的墨锭泛着幽暗的光泽,侧面刻着考生的姓名。小小的一块墨要磨多少个夜晚才能写完一篇策论?古人说‘十年磨一剑’,他们磨的又何尝不是这锭墨、这支笔?

图一 实践队合影
泛黄的古籍静静躺在展柜中,纸页上的墨迹历经千年依然清晰,仿佛能看见古人伏案疾书时留下的温度。一幅《科举图录》缓缓铺展,从隋朝初创时的青涩,到唐朝完善后的恢弘,再到宋朝改革时的锐意,直至明清时期的鼎盛与暮年,每一笔勾勒都浸透着无数文人的悲欢。笔画转折处的沉稳,墨迹浓淡间的韵律,皆是寒窗苦读的见证。八股文那些看似刻板的格律,虽是文人精神的枷锁,更是他们绽放才华的舞台。宣纸上清代状元答卷字迹的起承转合“笔落惊风雨”,为我们诠释着勤学苦练的道理。科举不是冷冰冰的制度,是无数书生的悲欢,无数家庭的期盼。
下午团队成员们来到了南京记忆文化展览馆。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座展馆以 “城与人” 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影像等资料,将南京的千年历史拆解成一个个鲜活的片段。从六朝的玉琮到民国的电车,从秦淮河的画舫到紫金山的碉堡,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坚韧与包容。进入展览馆,首先看到的是南京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从古代的金陵城到现代的南京市,地图的变化见证了南京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展厅内陈列的六朝时期的文物,如青瓷、玉器等,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展现了当时高超的手工业水平。这些文物的缺口像极了历史的留白。

图二 南京记忆文化展览馆
我们总说‘六朝古都’,但具体到每一天的生活,其实就藏在这些碎片里。工匠在拉坯时的手势,窑工添柴时的温度,都凝固在青瓷的肌理中。这里有夫子庙的繁华景象复原,有秦淮河畔的民俗风情展示,有南京云锦、金陵刻经、秦淮灯会,还有明清时期的商业招牌、民间工艺品等,一支笔、一方砚,都藏着生活的诗意。展览馆还展示了南京在近代史上所经历的苦难与抗争,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金陵大学的校徽、国立中央大学的讲义、陶行知先生的手稿……每一件文案都诉说着南京的韧性。战争能摧毁房屋,但摧不毁人们对知识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南京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的英勇无畏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也更加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精神之旅。通过参观南京科举博物馆、江南贡院和南京记忆文化展览馆,大家近距离接触历史、感受文化,不仅深入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历史和影响,感受到了南京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深刻认识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们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中,努力探寻文脉、传承文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守护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彩。
(供图:柴炜腾 段树俊 审核:金振广 刘欣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