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长安大学“探觅金陵红脉韵系,赓续百载文脉薪火”社会实践团队离开南京,沿长江东下,赴镇江开展研学。从镇江市博物馆到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再到李公朴故居,队员们循着江涛与石板,在青铜釉色、渡口烽烟与先生风骨之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
实践队首先抵达云台山麓的镇江市博物馆。镇江市博物馆依云台山而建,青砖红窗,飞檐翘角,这座英国领事馆旧址,以青砖红窗倒映长江,本身就是一部近代史。馆内,“吴地遗珍”甫一亮相,西周青铜凤纹尊的羽翅即刻振翅欲飞;唐代长沙窑青釉褐彩执壶侧腹书“君生我未生”,七字成诗,写尽唐人离愁。最震撼的是“江河交汇·漕运千年”数字沙盘: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帆影自隋唐滑向晚清,灯光每闪一次,便是一座城池的兴衰。队员刘思哲俯身凝视:“原来一条水道,能把家国、民生、诗酒全部串起。”在“京口烽烟”单元,南宋抗金铁炮与鸦片战争火炮并肩陈列,静默中诉说镇江“兵家必争”的悲壮。三千年的炉火、一万里的江声,于方寸展厅内交织成一部立体的城市史诗。队员们俯身于玻璃展柜,像俯身在一条时间的河——三千年炉火未熄,一万里江声依旧。

图一 抵达镇江市博物馆
出馆百米,即是西津渡。唐宋元明清的履痕层层叠压,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观音洞、待渡亭、昭关石塔依次排开,像串起时光的坐标。讲解员指向“义渡局”旧址:1938年,新四军一支队夜渡长江,正是借西津渡隐蔽栈道与船家,将医药、情报送往前线。队员抚摸石壁:“过去我把这里当‘网红打卡’,今天才懂每一块石头都是证人。”街巷深处,锅盖面的蒸汽、太平泥叫叫的哨音、恒顺香醋的酸香交错升腾。非遗师傅掀开发酵缸,一句“醋如人生,要经得起翻缸”,让队员们在烟火气里悟出“工匠精神”与家国担当的同义反复。站在长江观景台,夕阳把江面镀成金色,涛声与桨影、烽火与市井,在一条古渡完成跨越千年的合奏。

图二 参观抗战历史
团队沿伯先路林荫小道步行至李公朴故居。两层青砖小楼静立,院内百年广玉兰浓荫匝地。书房正中,先生手书条幅“我是一条江,我要流向大海”墨迹如新。展柜里,《民主周刊》合订本、45县募捐名单、血迹斑驳的衬衣依次排开,讲解员哽咽复述:1946年7月,李公朴在昆明遭特务暗杀,弥留之际仍问“天快亮了吧?”小楼外,玉兰叶沙沙作响,仿佛回应着百年前的枪声与呐喊。
大江奔涌,将青铜的绿、古渡的石、先生的血一并卷向未来。队员们把涛声收入行囊,把风骨刻进心底:让传统与青春对话,让山河与理想同频,在新的长征路上,以所学所悟续写“天亮之后”的中国故事。
(供图:柴炜腾 段树俊 审核:金振广 刘欣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