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号召,长安大学“推普结同心,共筑滇乡梦”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1日在刘欣老师带领下,怀揣热忱奔赴云南大理,开启了一场融合推普助力、文化寻根与服务乡村的暑期实践。
实践队首站抵达大理湾桥镇古生村,采用“推普+调研”双轨并行模式,深入农户和街头巷尾,贴近基层群众。队员们广泛选取各年龄层样本,完成了逾百份问卷,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数据基础。在古生村,队员们重点访谈了当地村民,热情的白族居民还向队员们教授了“祝你身体健康”“你好”等日常用语的本族语言。随后,调研足迹延展至北登村与向阳溪村。通过与村民、村干部的深度交流,团队捕捉到关键信息:年轻一代普遍具备基础普通话能力,中老年群体及学前儿童仍是推普重点;村民积极支持推普,渴望提升语言技能,同时对白族语言传承深怀忧虑。向阳溪村干部指出,得益于返乡务工者与乡村旅游业发展,村民普通话水平已有显著提升。
带着调研成果,实践队转赴己早村。在实地走访并与村纪委主任那万雄深入交流后,团队在村委会精心策划并举办了一场普通话推广讲座。讲座聚焦村民生活实际需求,内容涵盖声韵调精准发音、高频易错词辨析,并模拟购物、就医等真实场景进行实用对话教学,力求精准提升村民语言应用能力。

图1 推广普通话
实践期间,队员们不仅关注语言推广,也积极融入乡村生活。在椒农指导下,队员们俯身参与辣椒种植,真切体味农耕艰辛与乡土情谊。劳动结束后,实践队携手村民开展植树活动,共同种下由村民自发捐款购买的樱花树苗,以实际行动为乡村生态添新绿,厚植振兴根基。与此同时,实践队员在核桃树、辣椒田旁开展了网络直播,以流利的普通话向网友生动介绍太邑乡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优质农副产品(如辣椒、核桃)及淳朴民风。

图二 队员合照
为探寻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创新,实践队深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太邑彝族乡,探访国家级非遗彝绣传承人李丽香。师生沉浸式学习针法技艺,在一针一线中触摸文化脉络。访谈中,李丽香坦言彝绣面临传播局限与价格困境。“如何通过创新让更多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彝绣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一困境,队员们结合青年视角,提出了“彝绣+二次元娃衣”的跨界融合新思路。
实践尾声,团队赴巍山县教育体育局深入调研。教体局老师介绍,巍山县普通话普及程度已处于较高水平,当地居民在日常交流中已普遍使用普通话。其系统化的推普策略令人印象深刻:教师持续培训、“技能+普通话”融合、以“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借返乡契机强化语言衔接。然而,座谈中老师也透露出对彝族语言传承式微的深切忧虑:“久而久之,能熟练说彝族语言的孩子越来越少了。民族语言里藏着本地的历史和文化,要是慢慢没人会说了,挺可惜的。”这引发了实践队员对“如何在筑牢国家通用语桥梁的同时,守护民族语言文化活态传承”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度思考。

图三 教育体育局深度调研
从洱海之滨的古生村深入调研到己早村的精准推普讲座,从田间地头的辣椒种植到太邑乡彝绣文化的探访,为期七天的深入实践,队员们不仅见证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助力乡村沟通、促进产业发展中的桥梁作用,更深刻体悟了守护民族语言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课题。此次实践不仅为推普工作提供了扎实的一线数据与鲜活案例,更在青年学子心中厚植了服务乡村的赤子情怀。推普之路任重道远,文化根脉生生不息。这场滇乡之行,是实践探索的终点,更是服务乡村、筑梦振兴新篇章的起点,未来的故事将在更广阔的天地间续写。
(供图:史雨霏 王欣悦 审核:金振广 刘欣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