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正文

能电青年“三下乡” 长大学子探访大理彝绣传人 推普助力非遗“绣”出振兴路

时间:2025-07-19浏览:作者:

7月16日,长安大学“推普结同心 共赴滇乡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太邑彝族乡,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彝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丽香。在其工作室中,师生一行受到热情接待,通过沉浸式学习彝绣技艺、开展深度访谈,在一针一线中触摸非遗文脉,探索以普通话推广架设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的桥梁。

太邑乡作为大理州彝族聚居地之一,孕育了底蕴深厚的彝绣文化。李丽香作为当地知名的彝绣非遗传承人,从小就接触彝绣创作,其作品既保留传统纹样的古朴神韵,又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多次在省市级赛事中脱颖而出。实践队员们近距离欣赏了李老师的代表作,五彩丝线在绣布上流转,勾勒出独特的民族美学画卷。

李老师还展示了珍贵的彝族传统头饰——青布为底,缀满银饰,顶端的太阳帽檐下,红珊瑚与白砗磲相间的三排串珠随动作摇曳,碰撞出清脆声响。“这是我结婚时戴过的头饰。”她动情介绍,并亲手为队员试戴。

图一  试戴彝族传统头饰

“彝族刺绣一共有72种针法,开始时我只会一种,就去别的嬢嬢那里看。我很喜欢做彝绣,看一遍就能记住大概,回家之后自己会反复模仿练习,终至娴熟。” 李老师一边演示平针绣技法,一边用普通话向队员们讲解。团队成员们围坐一旁,手握绣针认真模仿,从穿线打结学起,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渐入佳境。来自长安大学能电学院的王同学感慨:“看似简单的一针一线,实则凝聚着彝族先民的生活智慧,这种文化传承需要我们年轻一代用心守护。”

在深度访谈中,团队与李丽香围绕彝绣的传承现状、创新路径,以及推普如何助力非遗传播与乡村振兴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李丽香坦言当前彝绣存在挑战:绣品受众多局限于周边村民;同时,彝绣因工期长导致产品价格偏高,“如何通过创新让更多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彝绣走出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一困境,队员们结合青年视角,提出了“彝绣+二次元娃衣”的跨界融合新思路。他们认为,二次元娃衣高度定制化,其年轻受众对多元文化抱有热忱,与彝绣的手工价值、文化内涵高度契合,有望为彝绣开辟崭新传播与销售渠道。

图二  队员合照

据据团队指导老师介绍,本次活动是长安大学“推普助力乡村振兴”系列实践的关键一环,创新采用“语言(推普)+非遗+乡村振兴”融合模式。该模式既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语言支持,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深入乡土、感知文化的实践平台。下一步,团队计划将采集的彝绣纹样素材与生动的推普故事制作成宣传视频,让滇乡瑰丽的非遗之美走进更多高校课堂,持续播撒文化传承与振兴的火种。

(供图:史雨霏 王欣悦 审核:金振广 刘欣 网络编辑:徐绍猷)

地址:西安市朱宏路北段 邮编:710018 电话(传真):029-61105856 投稿信箱:xfjy@chd.edu.cn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先锋家园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