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正文

能电青年“三下乡” 探非遗文脉承匠心,兴柞水产业助振兴

时间:2025-07-19浏览:作者:

在杜师曾老师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陕西商洛“古法捞纸续文脉·现代育菌兴柞乡”暑期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非遗传承的敬畏与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踏上了柞水这片土地,探寻古法捞纸的文化根脉,解码现代木耳产业的发展密码。这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入了解和体验乡村振兴实践的学习之旅,更是一次感悟基层发展活力、助力乡村建设,共绘美好未来的重要使命。

7月12日,实践团队前往了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木耳基地进行参观调研。队员们首先前往了金米村的木耳大棚,负责人程培培带着团队成员穿行在整齐排列的木耳大棚间,一边走一边细致地介绍:从木耳的菌种培育、培养基的调配,到不同生长阶段的温湿度控制;从病虫害防治的绿色技术,到木耳采摘最佳时机的判断标准;乃至产品后期烘干的工艺细节都作了专业而细致的说明。团队成员们听得专注,不时就种植过程中的疑问向负责人程培培请教,对木耳从“菌”到“菜”的全过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图一  参观木耳基地

随后,实践团队来到了基地旁的木耳博物馆参观,系统了解了木耳的品种分类、种植技术的演变、产业历史发展等内容。墙上的图文展板详细追溯了柞水木耳的种植历史,从古代的传统栽培方式到现代的科技化种植,生动地展现着当地木耳产业的发展变迁。展柜里还陈列着不同品种的木耳标本,既有常见的黑木耳,也有状若花瓣的“金耳”等珍稀品种,形态各异,让人目不暇接。

经过此次学习,队员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持续关注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农业的发展前景,主动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前沿,将所学知识与基层实践相结合,让青春在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

图二  参观培训中心

7月13日,实践团队走进了小岭镇金米村,队员们通过和村民们拉家常、看现场,细致了解到当地木耳产业的现状。村民们表示,种木耳看着简单,其实讲究不少,下种、浇水、晾晒等都有着大门道;同时村里的技术支持越来越到位,技术员常来指导菌棒培育、温湿度调控,连病虫害防治都有了新法子。正是这些支持,大家的底气更足了,钱包变鼓了,土房变砖房了,日子也越来越有奔头了。通过实地访谈,队员们看到了贫困山区通过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也体会到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不易。

7月15日,实践队来到了杏坪镇金口村陈家湾非遗工坊参观调研。在当地匠人陈忠贵师傅的带领下,队员们深入了解了手工皮纸的发展脉络:从其始于明清的渊远历史,到其荣登贡品,享誉一时;从其“薄如蝉翼、韧若蚕丝”的品牌特点,到其不扩墨,防虫蛀的竞争优势;乃至于杏坪皮纸制作的全部流程和重要步骤都详细地向队员们进行讲解演示。其中杏坪手工皮纸制作过程的七十二道工序更令队员们印象深刻。从砍剥构皮、风干收贮、河水浸泡、高温蒸煮,到踏碓砸穰、荡帘捞纸、风干揭纸、阳光晾晒,每一步工序皆需严苛把控,尽显“七十二道工序,道道有讲究”的匠心精神。

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亲身体验了最具代表性的“捞纸”工序。看似简单的竹帘沉浮之间,实则蕴含对力道、角度、节奏的精准拿捏。经陈师傅悉心指导,队员们逐渐领悟到“手随心动、浆随帘走”的要义,虽成品略显生涩,却深切体会到手工技艺中“慢工出细活”的精髓。

通过此次实践体验,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的不易与价值。现代社会需要更多像陈忠贵师傅这样的坚守者,也需要更多年轻一代的加入与创新。唯有如此,古老的皮纸技艺才能代代相传,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图三  队员合照

本次实践队通过一周的社会实践,获得了满满的收获与感悟,队员们将继续秉承乡村振兴的使命内核,践行“扎根基层,实干兴农”的精神。三下乡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柞水之行,不仅激发了他们对投身乡村建设的热情和责任感,更深刻认识到乡村发展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供图:李雨桐 钦慧婷 鲁睿康 邵子腾 陈泓宇 凌文惠 审核:金振广 刘欣 网络编辑:徐绍猷)

地址:西安市朱宏路北段 邮编:710018 电话(传真):029-61105856 投稿信箱:xfjy@chd.edu.cn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先锋家园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