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正文

长大学子“乡”约实践 | 人文学院赴陕西榆林 “上郡非遗新传承,乡村生态共振兴”暑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时间:2025-09-02浏览:作者: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子立足专业特色、投身乡村实践,近日,长安大学“上郡非遗传薪火,普语衔绿助振兴”暑期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王飞、张世诚的带领下,赴陕西榆林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为保障实践活动有序推进,团队召开线上筹备会议。指导老师张世诚强调,实践期间要严守组织纪律、做好安全防护,充分展现长安大学学子的良好精神风貌,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使命。团队负责人董启雯与宣传员吕天泽就本次实践的整体行程规划、成员分工安排等进行了详细部署,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队成员从西安站出发前往榆林,抵达后首站前往邓宝珊将军纪念馆开展学习调研。该纪念馆位于榆林城东南3公里处的金刚寺内,其所在的“桃林山庄”曾是抗日战争时期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邓宝珊驻榆时的战时司令部,既是见证邓宝珊将军支撑北线、护卫边区不朽功绩的重要遗址,也是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历史地标。实践队队员实地考察了馆内司令部遗址、警卫连旧址及邓友梅墓等历史遗存,通过瞻仰庄严肃穆的将军雕塑参观场景复原的历史情境,系统梳理了邓宝珊将军从辛亥革命伊犁起义到促成北平、绥远和平解放的光辉历程,深刻感悟其赤诚的爱国情怀以及“和平将军”这一称谓背后承载的历史厚重与精神内涵。

参观邓宝珊将军纪念馆


     实践队伍前往佳县泥河沟千年枣园展开调研。这里曾以1100余株千年古枣树闻名,其中“枣树王”经联合国正式加冕,逾1400岁仍年产百斤,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泥河沟人感念和爱戴古枣树,延续千年古枣园已成为泥河沟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枣的文化、枣的神圣早已融进当地人的生活之中。

实践队员聆听负责人讲解

     昔日,村民靠卖枣维持生计,枣园产业单一,发展受限。如今,借乡村振兴东风,泥河沟枣园发展不断向好:红枣从简单的鲜食延伸为枣夹核桃、枣醋、枣酒等深加工品。泥河沟村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国家3A级景区,建成“枣花香”高端民宿。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乡村宁静的同时,当地还推出枣园采摘、民俗体验等活动,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接待游客数量的大幅增长,村民收入显著提高。泥河沟枣园正以新貌,奏响乡村振兴的激昂乐章。

      实践队伍来到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作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陕西黄河文化博物馆为陕西如何讲好黄河故事、保护传承黄河文化擘画了全新的蓝图。1.6万平方米,1万多件展品——黄河流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和生态文明,在这座博物馆里一一呈现。

     在讲解员的指引下,队员们与文物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编织起从仰韶彩陶到当代生态治理的文明长链。从《大河汤汤睇四方》到《黄河安澜海晏清》,展览厅系统梳理着黄河流域的自然历史脉络、民俗风情画卷与治黄史诗长卷。《“昂米”就在岸上住—佳县历史陈列》专题则全面展示了佳县厚重的黄河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在机械矩阵、文物、浮雕、VR体验等多种展陈形式下,队员们全方位感受了黄河流域的深厚文化底蕴。

     此次实践使得队员们深入实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实践队伍将通过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围绕乡村振兴、推普宣传和非遗文化传承等主题开展活动,将这份独特的实践经历化为动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队出发合影

(供图:董凡菁 审核:林泓宇 网络编辑:琚佳悦


地址:西安市朱宏路北段 邮编:710018 电话(传真):029-61105856 投稿信箱:xfjy@chd.edu.cn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先锋家园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