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立足数字中国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长安大学“智启奇点·光映初心”暑期实践队在何鋆、李颖老师带领下,于2025年7月11日至17日赴西安、成都开展调研。实践紧扣“光映初心”与“智启奇点”双主题,融汇红色文化传承与数字中国建设,在脚步丈量中探寻答案,于实践中凝聚智慧。
追溯峥嵘岁月情,红色明光映初心
实践队走进西安事变纪念馆,亲历推动民族团结抗战转折的历史现场。通过参观张学良将军生平展、事变档案及谈判复原场景,重温“逼蒋抗日”的惊心动魄。队员们感慨:“历史不是冰冷事实,而是鲜活人物理智与信仰的抉择。”沉浸式参观与研讨深化了理解,锤炼了政治判断力与责任担当。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队员们纵览史前至明清的文明长卷,聆听着文物无声诉说的中华文明的创造力与精神根脉。队员们深刻领悟文化厚重不仅存于展柜,更在民族血脉传承之中,坚定了守护“文化自信”的青春使命。面对五千年文明积淀,如何更好传承历史文化的思考,推动队员们迈向探访科创企业的新征程。

实践队探访西安事变博物馆与陕西历史博物馆
踏访科创融合地,智启奇点拓新程
实践队先后参访隆基绿能、天府数谷。在隆基绿能,队员们了解了AI如何赋能新材料筛选,作为新型搜索引擎运用,以提升研发效能。研发部何主任强调:“AI是工具,核心在于人的创造力”,并以“Creativity = Do something different, crazy, and wrong.”诠释创新观。
天府数谷之行则展现了中小企业对AI的务实应用,聚焦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以“低成本+高效率”实现转型。负责人李先生指出“AI要以人为本”,寄语学子“先脚踏实地立足岗位,再谋求突破”。两日调研使队员们对AI从认知跃升至应用理解,认识到数字化浪潮需技术、创新与适配力并重。
走进领克汽车智能制造工厂,队员们目睹了钢材到整车的全流程自动化生产。围绕“AI在工业制造中的角色”,队员们积极提问交流,深刻体会到“智能制造是新质生产力的典范”,未来人才需打破“技术孤岛”,走向交叉融合。
实践队还走进西南交通大学,与杜俊凯老师就AI在轨道交通应用深度交流。参观真空列车实验基地、多模态数据平台等,队员们感受到国家在“智慧交通”领域的硬实力。杜老师指出“AI是放大效率的利器,根基在人类工程创新”,勉励学子“夯实基础,深入场景,锤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程尾声,在宏达电子科技公司的座谈会上,队员们分享探访收获:采访企业负责人,领略新质生产力素养要求;置身智能工厂,着迷于“智”造的精确便捷;凝望轨道蓝图,折服于数字中国建设的宏伟。

实践队在多个科创单位展开调研
启航光与智之间,驶向青春新使命
七日实践,从张学良公馆到智慧工厂,从文物长廊到真空轨道实验室,队员们以脚步丈量历史厚度,用思维探索未来边界。既重温了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历程,更洞察了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澎湃驱动力。以科技为钥,筑牢民族精神之基,赋予历史文化创新表达,是队员们对传承之问的时代答卷。
此行促使队员们重新规划发展:作为AI专业学生,需“软硬兼修”——融合算法理论与应用学科,成为知行合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个人能力锤炼高于学历知识本身,应着重培养企业看重的思维模式、团队协作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信息获取路径以应对挑战。
红色文化浸润让队员们领悟信仰力量,智能企业实践让其体味创新价值。回望旅程,心灵震撼与思想成长并存。队员们坚信,唯有深度融合历史智慧与时代科技脉搏,才能在建设数字中国、科技强国的征程中,汇聚起新时代青年的磅礴力量。

实践队合照
(供图:谢明锦 供稿:窦逸博 审核:杨加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