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党的历史、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陕北优秀传统艺术文化特色,7月11日——7月17日,由指导教师任刚带队,长安大学黄土地文化社部分成员前往陕西延安,开展以“追寻红色记忆,探寻艺术真谛”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7月12日,实践队抵达延安市宝塔区,正式开启为期三天的安塞腰鼓特训课程。本次培训由国家级传承人谭海则老师授课。谭老师结合自己五十余年的从艺经验,讲述了安塞腰鼓的发展历程。从战场上的鼓舞士气,到现代节庆表演舞台,安塞腰鼓展现的不仅是节奏与力量,更蕴含着积极向上、乐观热情、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他希望队员们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体悟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

图为队员们训练腰鼓
在对队员们的基础功进行检验后,谭老师从鼓点、垫步、缠腰、转身等基础动作教起,逐步过渡到成套表演动作的编排。在教学过程中,他强调每一位表演者都应展现出青年人的精气神:动作有力,表情自然,面带笑容。大家努力练习的模样引得路人纷纷围观,其中一位阿姨拿起腰鼓,决定亲手试一试,虽然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但是她灵动的身姿也给队员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队员们也纷纷为她鼓掌。
虽然队员们有很明显的进步,但是精进动作,精益求精并非易事,队员们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7月12日傍晚,实践队创新性地开展了抖音直播教学,与线上观众互动,展示学习成果,传播陕北文化。直播过程中,谭老师把他在香港回归时的表演经历娓娓道来,从出发时的盛大欢送,每个人的脸上都是喜气洋洋,到回归时的无上荣耀。香港回归,延安的腰鼓队也远征归来了!
随后的两天时间里,队员们不但继续投入到精益求精腰鼓动作的任务中,还在7月13日下午,队员们参观了位于延安新区第二小学的腰鼓制作教学基地,体验传统腰鼓的制作工艺流程。从鼓身制作到鼓面的固定,每一步都展现出民间艺人的巧手与匠心。队员们轮流拿起小锤子,精准有力地敲击着鼓身上的钉子,一个一个钉子打下去,慢慢地,一个凝结着队员们汗水的腰鼓也被制作完成了。这次参观让同学们会打腰鼓的同时也懂得了如何制作腰鼓。同日,队员们还与谭老师一起接受了当地电视台的采访,分享实践经历与学习感悟。谭老师表示,愿意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腰鼓的教学之中去。
三天的训练虽短,但成效显著。即使是原本腰鼓基础相当薄弱的同学也在一次次高踢腿、一次次举手过头顶、一次次鼓点纠正和一次次高高跃起中掌握了腰鼓的技艺。有的同学缠腰动作不标准,便一直练习向左踢腿跳起的动作,有的同学手脚动作不协调,就从手上动作先开始一点一点练习。队员们即使浑身酸痛,但也因为自己明显的进步而自豪。
这段腰鼓集训虽已结束,但队员们学习打腰鼓的脚步不会停歇。长安大学黄土地文化社的成员们不但会继续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而且他们在革命圣地追寻红色记忆的脚步也没有停歇。沉浸在浓厚的红色氛围和革命底蕴中,队员们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从一张张古旧照片,一件件残破遗物,一段段生动事迹中打开了穿越时空的门,队员们在门中看到了从革命领袖到劳苦大众上下同心,不惧艰难,努力奋斗的身影。在随后的团微课学习中,队员们更是不感叹于革命岁月生活条件之艰苦,赞叹于革命先辈英勇抗争之雄姿。激荡在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记忆洪流之下,每一位成员都收获颇丰,这收获不只是革命历史知识的增长,更是红色革命精神的庾续。追溯和传承成了荡漾在队员们心中的信念。

图为实践队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随后,队员们前往枣园革命旧址、杨家岭革命旧址和凤凰山革命旧址参观。还原历史场景,再现伟大瞬间。队员们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周思来,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故居,了解了他们在艰苦条件下的奋斗历程,感悟到伟人们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责任和信念。在杨家岭革命旧址,队员们参观了中共七大会址。八十年前那惊天动地的瞬间又再现到了队员们的眼前。一个一个历史遗物仍然静静地在那里等待着后来者。他们中的每一个背后都是一段真实的史诗。他们仍然给予人们奋斗不止,永不停息的强大精神力量。

图为队员合照
以“追寻红色记忆,探寻艺术真谛”为主题的实践之旅就此结束了。但队员们的收获却不会流逝。这次实践不仅是一次对文化深度与广度的探索,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与致敬。它唤起了实践队员内心深处的文化自觉,激发了他们对革命精神的共鸣。挥手自兹去,不知不觉间,红色印记与文化自信早已深深地烙在队员们的心底。
(供图:长安大学黄土地文化社 审核:任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