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路径,长安大学 “红星映矿脉·青潮涌新城”暑期社会实践队深入陕西省铜川市,围绕地方职业教育发展、青年创业孵化、产业转型升级及文化资源保护等主题开展了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通过实地走访学校、园区、展馆及工业遗址,全面了解地方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转型路径,在知行合一中拓展视野、提升素养。
一. 围绕职业教育发展,探寻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
铜川作为资源型城市,在煤炭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尤为关键。实践队走进陕西铜川工业技师学院,深入参观了煤矿仿真实训基地、综采实训车间及现代化实训中心,了解铜川职业教育在“以技立校、产教融合”方面的成果。该校以服务地方产业为导向,构建了中高职贯通、学历与技能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不仅能在仿真环境中实操,还能依托企业订单班实现精准就业。实践队员了解到,学院近年来通过与矿业公司、装备制造企业共建教学平台,强化实践能力,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

二. 关注青年创业实践,了解支持政策的实施成效
在铜川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实践队成员实地考察了园区的运营机制与服务体系。园区为初创青年提供了免租办公、税务咨询、创业培训等一系列支持,逐步形成了青年创业的集聚效应。园区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设有孵化期和成长期空间划分,创业导师也定期为项目“问诊把脉”。通过与园区青年创业者面对面座谈,实践队成员了解到,许多大学生在政策支持下将兴趣转化为创业项目,在电商、文创、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取得一定成绩。

三. 系统梳理城市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铜川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团队先后参观了铜川市博物馆和孙思邈纪念馆,系统梳理了铜川从先秦文明到现代发展的历史脉络与文化特色。在铜川市博物馆,队员们感受到了铜川不仅是“煤都”,更是文化沃土;在孙思邈纪念馆,实践队成员们通过文字、实物和影像资料,全面了解了这位被誉为“药王”的唐代医学大家的生平事迹及其对中医药学的巨大贡献。通过对这两大文化场馆的参观学习,实践队深化了对铜川文化内核的认识。

四. 围绕红色基因传承,思考文旅融合发展方式
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实践队走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了解了老一辈革命家在照金开展革命斗争的历程,实践队与纪念馆签订共建协议、挂牌“长安大学社会实践基地”。队员们了解到照金依托红色资源,推动红色教育、研学旅行和地方旅游相结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旅融合模式。实践团还前往王石凹工业遗址进行参观。该地曾是铜川重要的煤矿开采区域,见证了城市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尽管目前缺乏系统的文旅开发,但其遗留的矿井结构、运输轨道及老式机械设备具备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开发潜力。

通过对教育、产业、文化、创业等多个维度的考察,队员们对“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有了立体化认识。此次实践不仅深化了队员对国情和地方发展的了解与思考,也激发了大家服务社会、投身家乡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供图:建筑工程学院 审核:王玺 网络编辑:李昊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