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7月15日至20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延安精神谱系解码:从窑洞到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谷梦路的带领下,踏上了延安红色文化探索之旅,开启了为期六天的红色实践征程。

合影
登宝塔山,眺望革命圣地
实践队员来到宝塔山,这座矗立在延河畔的标志性建筑,是延安精神的象征。山上的宝塔历经岁月沧桑,依旧挺拔耸立,见证着革命圣地的变迁。队员们拾级而上,登上塔顶,远眺延安城的全貌,感受着这座城市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心中涌起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更深刻理解了宝塔山作为“革命灯塔”的精神意义。
访枣园遗址,体悟领袖风范
实践队员走进枣园革命纪念遗址,园内的窑洞前,几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据讲解员介绍,这是当年毛泽东同志亲手栽种的。窑洞内,煤油灯、旧木桌等物品保存完好,桌角的磨损痕迹记录着深夜工作的点滴。队员们在周恩来同志旧居看到,墙上挂着的八路军军服补丁摞补丁,旁边的纺车还缠着未织完的棉线,仿佛能听见当年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的纺车声在院中回荡。
探抗大纪念馆,致敬热血青春
实践队员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 “抗大”)纪念馆,馆内的展品生动再现了抗大的办学历程。从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的校训,到无数青年学子奔赴抗大、投身抗日战场的热血故事,队员们被这种为国家和民族挺身而出的青春力量所震撼,深刻体会到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的抗大校风背后蕴含的责任与担当。
观延安革命纪念馆,重温壮阔史诗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延安精神永放光芒”的展题格外醒目。在“大生产运动”展区,队员们看到一把锈迹斑斑的锄头,标牌上写着“南泥湾开荒时,战士们用它一天开垦3亩地”。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当代延安人传承大生产精神的故事:安塞区的村民们用电商直播推销苹果,宝塔区的青年返乡创办民宿,将红色故事融入旅游体验。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让队员们深刻理解了“延安精神永不过时”的深意。

实践队员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
走杨家岭与王家坪,触摸历史温度
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大礼堂的木质座椅上,还能看到当年参会代表留下的刻字。队员们坐在复刻的会场座位上,仿佛亲历了中共七大召开时的庄严时刻。转至王家坪,军委作战室的墙上挂着泛黄的军事地图,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蓝色标记记录着敌后抗战的战略部署。院外的石碾旁,几位村民正和工作人员一起闲聊,他们笑着说:“这些老物件得好好护着,这是咱延安人的根!” 军民鱼水情的温暖场景,让队员们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有了更鲜活的认识。
本次延安暑期社会实践,队员们在六天的红色旅程中,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重温了延安时期的峥嵘岁月,深刻感悟了延安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家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中的收获转化为学习和奋斗的动力,以青春之姿传承红色血脉,为国家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供图:傅浩桢 审核:曾晓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