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感悟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增强爱国主义情怀与历史责任感,7月20日,长安大学赴陕西延安“延安精神谱系解码:从窑洞到新时代”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杨家岭和王家坪进行参观学习。
上午,团队抵达杨家岭。首先参观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这里曾是中共中央书记处礼堂和部分领导人的办公场所。斑驳的木桌、简朴的油灯,生动还原了老一辈革命家在艰苦条件下指挥全局的场景。指导老师谷梦路提到,1942年“大生产运动”期间,毛泽东在此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带领军民开荒种地,展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
随后,团队进入中央大礼堂。这座仿苏式建筑虽历经岁月,仍保留着1945年中共七大的原貌。礼堂内悬挂的“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横幅、木质长椅和主席台上的党旗,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场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盛会中。通过观看七大历史纪录片,我们深刻认识到七大对夺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

合影
在杨家岭毛泽东旧居,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土窑洞内,仅有木床、书桌和纺车。我们了解到,毛泽东在此写下《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深夜常伏案工作至凌晨。简陋的环境与思想的伟力形成强烈对比,让我们感受到革命领袖“为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
下午,团队转至王家坪。中央军委礼堂是八路军总司令部召开军事会议的场所,礼堂墙壁上悬挂的作战地图与手写电文复制件,再现了指挥千军万马的紧张场景。讲解员特别提到,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前,毛泽东在此指挥“蘑菇战术”,以灵活机动的游击战粉碎国民党围剿。
在毛泽东旧居,一口榆木轱辘井和手植的菜畦引人注目。毛泽东常与农民交谈,深入群众了解疾苦。朱德旧居内的纺车和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则体现了“官兵一致”的优良作风。一件打满补丁的棉衣、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无声诉说着革命者的朴素与坚韧。
杨家岭的纺车与大生产运动的标语,王家坪的军事沙盘与群众来信,共同诠释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理。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无数革命者以信仰之光照亮前路的成果。

实践队员参观毛泽东旧居
两处旧址中“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细节,让我们反思当代青年的责任。作为新时代青年,需将延安精神转化为勤学笃行的动力,在实践中锤炼本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实践过程中,“为人民服务”的石刻标语多次出现。这五个字不仅是延安精神的核心,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根本宗旨。大家深刻认识到,只有坚守初心,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供图:傅浩桢 审核:曾晓阳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