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正文

未来交通学院赴河南“寻脉中原・解码非遗”暑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时间:2025-07-26浏览:作者:傅浩桢

为深入挖掘中原非遗的文化基因,探索传统技艺的当代表达与传承路径,并引导青年以实践助力非遗创新,7月16日至20日,长安大学赴河南“寻脉中原・解码非遗”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王风飞的带领下,走进河南开封、新乡,对汴绣、木版年画、面塑、烙画等非遗项目展开实践调研,用青春的脚步触摸文化根脉。

古艺藏文脉:触摸中原非遗的文化根脉

从开封汴绣厂的丝线流转到朱仙镇年画村的木版生香,从新乡面塑馆的指尖乾坤到凤泉区烙画的火木交融,队员们在一座座非遗工坊中,逐步破解中原文化的基因密码。

在开封汴绣厂,非遗传承人王玲指尖翻飞间,平针绣的细腻与滚针绣的灵动纷纷跃然布上。“汴绣的‘盘金绣’针法,每一寸金线都要与布面贴合,稍有偏差就会破坏整体气韵。”她手持宋代《清明上河图》汴绣复制品,讲解这项技艺如何从宫廷绣品演变为承载民俗的文化符号。队员们凝视绣品中“虹桥”的飞檐翘角,依稀可见千年前汴京的繁华市井。

朱仙镇木版年画一条街的曹家老店里,非遗传人曹新年将梨木刻版轻蘸颜料,“唰唰”几声,一幅“门神秦琼”随机浮现纸上。“这门手艺起于唐、兴于宋,明清时通过黄河水运远销南北。”他指着刻版上的纹样,讲述木版年画从春节装饰到文化使者的蜕变。队员们轻抚梨木上深浅不一的刻痕,感受“画、刻、印”三工序里蕴藏的匠人智慧。

匠心传薪火:深谈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

“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是汴绣的诗意,“以火为笔,以木为纸”是烙画的哲思。实践队在与传承人的深度对话中,读懂坚守与创新的平衡。

新乡卫滨区玉伟面韵非遗体验馆内,传承人刘玉伟演示着“十八罗汉”的雕刻细节,讲述如何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造型——如今的面塑香薰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面塑纹样,还融入淡雅香气,既有文化韵味,又具生活气息,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

22959

实践队进行面塑体验

在新乡凤泉区五陵村,烙画传承人王子健与段忠欣的烙铁在木板上游走,烫出的“松鹤延年”纹样明暗交织。段忠欣展示着烙画与现代装饰的结合:将传统山水烙于玄关屏风,让古艺走进家居场景。队员们首次握住烙铁时,才体会到“烫、烙、烧”看似简单,实则需千百次对火候与力度的精准锤炼。

283DA

实践队在新乡市凤泉区五陵村学习烙画

新声赋传统:探寻传承创新路径            

从街头巷尾的问卷调研到校地合作的基地挂牌,实践队在实践中寻找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

队员们走进开封街头开展问卷调查,收集大众对非遗的感知与期待。此外,团队还结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纹样,设计出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为非遗年轻化传播探索新路径。

7月20日,长安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新乡五陵村挂牌,校地双方携手探索“高校+村落”传承模式。这为非遗传承搭建了长效平台,高校以数字技术、创意设计赋能传统技艺,村落为师生提供实践土壤,实现了守护非遗根脉与融入现代生活的双重目标,进一步激发了创新活力。

通过本次实践,队员们亲历汴绣的丝线流转、木版年画的刻痕印记、面塑的指尖生花与烙画的火木交融,不仅触摸到中原非遗的厚重文脉,更深刻感受到传承人坚守的匠心。在汴绣厂见证了金线华美下的精益求精;在朱仙镇曹家老店聆听木版年画的岁月回响;在新乡目睹面塑与烙画在现代语境下的焕新演绎。每一次实践,都是对传统技艺魅力的深度解码。队员们立足调研,认真思考非遗认知浅、体验少等痛点,探索“高校+村落”的创新合作模式,以青春视角融汇传统与现代。此次“寻脉中原·解码非遗”之旅,长安大学学子以行动践行非遗传承者与创新者的使命,让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的非遗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30790

合影

供图:傅浩桢 审核:曾晓阳 编辑: )

地址:西安市朱宏路北段 邮编:710018 电话(传真):029-61105856 投稿信箱:xfjy@chd.edu.cn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先锋家园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