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深刻理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意义,2025年7月9日至7月20日,长安大学“寻迹改革先锋路,展望湾区新征程”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深圳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实践队由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艳萍、团委书记郝裕带队,以“寻迹改革历史、洞察湾区发展、锤炼青春本领”为实践三大目标,通过走访企业、园区、地标场馆及历史展馆,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厚植家国情怀,明确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出征合照
精神溯源悟初心,薪火相传铸担当
实践队先后走进袁庚纪念馆、深圳市改革开放展览馆、招商局历史博物馆与中英街,在历史场景与精神坐标中解码改革开放的深层密码。
在袁庚纪念馆,1978年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影像、“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原始标语、全国首家企业孵化器的档案资料,将队员带回那个“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原点。袁庚“向前走,莫回头”的寄语与“未来城市实验室”的数字孪生交通模型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队员们理解:改革精神从未过时,而是在智能时代以“效率优化、技术创新”的新形态延续。

实践队前往袁庚纪念馆参观
深圳市改革开放展览馆内,“大潮起珠江”主题展览通过历史文物、场景复原与多媒体互动,全景呈现深圳从渔村到国际都市的蜕变。华为、腾讯等企业的创新案例,5G与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成果,让“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的论断变得具象。队员们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意识到,科技创新是改革开放的当代注脚,青年一代需以“闯”的精神接续奋斗。

实践队员参观深圳市改革开放展览馆
招商局历史博物馆的“百年求索・商道逐梦”展览,则串联起晚清洋务运动至今的企业史。从李鸿章创办招商局的奏折到蛇口工业区的“开山炮响”数字复原,从民族救亡时期的实业报国到改革开放后的全球布局,实践队看到一家企业与国家命运的深度绑定。实践队员感慨:“招商局与祖国共命运的历程,让我明白专业学习不仅是个人发展,更要融入时代需求。

实践队员参观招商局历史博物馆
中英街的探访则为“一国两制”实践写下生动注脚。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复制件、“抗英拒约”史料,还原了从屈辱到新生的历程。8块界碑中,1905年英国单方面更换的石碑与1947年中英共立界碑的对比,见证主权抗争的艰辛。博物馆研究员介绍,中英街正从“边境贸易街”转型为“深港文化融合示范区”,其“规则衔接试验”为湾区融合提供了微观样本。

实践队员参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
四场探访让改革精神从历史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精神力量,队员们深刻认识到:唯有传承“敢为人先、务实进取”的基因,才能在新时代续写“春天的故事”。
开放创新涌活力,实践研学拓视野
实践队走进前海综合保税区、前海深港商贸物流小镇与妈湾智慧港,解码湾区开放型经济的创新密码。在前海综合保税区,全景数字沙盘展现“保税+新零售”“全球中心仓”模式,进口商品48小时直达消费者、贸易效率提升30%,印证制度创新的动能;智能仓储内AGV机器人分拣、5G+物联网追踪等技术,让实践队员感叹 “课本模型变为现实,细节更震撼”。
前海深港商贸物流小镇中,3.8万平方米空间聚集23家企业,港企占比超七成,构建“贸易+物流+金融+科技” 生态圈。深圳免税全球购“前店后仓”模式单月719万元营业额,成为深港消费协同范例,队员与港企探讨跨境议题,体会“一国两制”下的合作优势。

实践队员参观前海深港贸易物流小镇
妈湾智慧港的无人化作业彰显科技力量:无人集装箱卡车穿梭、桥吊远程操控、“氢电耦合”绿色能源体系应用,支撑港口吞吐量三年增长超40%。来自车辆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践队员对粤港澳大湾区智慧港口的科技建设水平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对专业知识的实地应用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这种智慧港口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必将对实践队员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进步产生深远影响。

实践队员参观妈湾智慧港
科技赋能筑丰碑,匠心逐梦启新程
实践队探访港珠澳大桥与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在超级工程中感受中国科技的硬核实力。站在游轮甲板远眺港珠澳大桥,这座集“七个世界之最”于一身的跨海通道,其沉管隧道毫米级精准对接、百年防腐工艺的技术突破,让队员们震撼不已。当得知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教授团队等六个科研团队参与科技攻关时,自豪感油然而生。“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与蛇口“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一脉相承。

实践队员乘船参观港珠澳大桥
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则展现了超高层建筑的科技智慧。登上116层观光层,深圳福田CBD的繁华尽收眼底,而113层的亚洲最大主动式电磁阻尼器更让人叹服——其可抵御8级地震与17级台风,400多个风力感应点实时调控的细节,诠释了“安全与高度并存”的建造哲学。队员们了解到,大楼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一步都凝聚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种对技术极限的突破,让“科技向善”的理念变得具体可感。

实践队员参观平安金融中心抗震结构

实践队员参观平安金融中心
两座超级工程,一个连接湾区地理,一个刷新城市天际线,却同样彰显着中国创新的底气。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从“跟跑”到“领跑”,背后是无数建设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奉献,这也激励着青年学子以匠心守初心,用技术强国梦照亮成长路。
访企拓岗搭桥梁,产教融合育栋梁
实践队走进招商局港口集团,开启“访企拓岗”深度交流。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张艳萍详细介绍了长安大学在交通运输工程、车辆工程等优势学科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科研成果,重点阐述“产学研用一体化”育人理念,提出以“实习实践基地共建”“毕业生定向输送”“联合科研攻关”为核心的合作方向,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张艳萍介绍学院情况
招商局港口国际交流合作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徐青青以“全球贸易变局下的智慧港口创新”为题,解读企业在智慧港口系统、绿色低碳技术等领域的突破及“一带一路”港口布局,强调急需“懂技术、通管理、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徐青青介绍招商局港口集团情况
实践队员围绕“智能调度优化”“跨境物流效率”等问题深入探讨,车辆工程专业学生杨嘉睿表示,企业对技术落地性的重视,让他意识到理论需结合实际,未来更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此次座谈为校企合作奠定基础,也为学生打开了从校园到产业的实践窗口。
“寻迹改革先锋路”,寻的是敢闯敢试的精神密码;“展望湾区新征程”,望的是青年担当的时代坐标。从蛇口开山炮的轰鸣到前海自贸区的创新浪潮,从港珠澳大桥的钢铁脊梁到智慧港口的数字脉搏,改革开放的基因始终在湾区流淌。实践队员们深知,时代的发展从不是历史的重复,而是精神的传承,唯有以“敢为人先”的闯劲扎根专业,用“务实进取”的干劲对接需求,才能让青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绽放光彩,在续写“春天的故事”中书写属于新一代的答卷。
(供图:杨嘉睿 审核:郝裕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