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值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命题提出11周年交汇之际,长安大学“铸魂石榴籽·青春燃疆来”实践队深入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以“学·行·悟”三位一体的行动主线,通过非遗调研、民生观察、戍边探访等形式,以青春视角立体记录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实践。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队员们以脚步丈量边疆热土,用心灵感悟家国情怀,在千年丝路与万里边关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勾勒出民族团结与青春担当的壮丽图景。

团队合影
一、学·古城寻根
非遗新生映团结 文化互鉴润心田
实践首日,队员们走进喀什古城非遗工坊,在驼皮灯的纹样转化中读懂传统技艺的现代创新,在土陶作坊的效率提升里见证市场活力,在皮雕史诗的浮雕作品中感受文化传承的匠心。喀什博物馆内,青花瓷盘上的多元纹饰、林则徐戍边垦荒的实干精神,让队员王佳琪感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互鉴,正是民族团结的深厚根基。”
在少数民族学生阿卜杜外力家中,旧城改造带来的生活便利、各族群众合伙经营的数据案例,成为队员们笔下“团结促发展”的鲜活注脚。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与民生改善的同频共振,让队员们深刻体悟:“文化根脉的延续,离不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学·古城寻根
二、行·国门励志
青春对话聚共识 帕米尔上铸忠魂
转赴塔县,一场跨越千里的青春对话在县团委座谈会上展开。塔县青年对发展的渴望与长安大学“心系边疆”的承诺碰撞出火花,带队教师伊力夏提表示:“我们将搭建更多平台,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在帕米尔文化博览园,多民族纹饰共生的文物让队员们驻足沉思;在海拔4700米的红其拉甫国门,暴雨中触摸界碑的瞬间成为永恒的信仰洗礼。守边战士一句“群众的支持是我们坚守的动力”,让队长何疆昊动容:“家国一体,守边人的身影就是民族团结最动人的模样。”这场爱国主义洗礼,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同更加笃定。

行·国门励志
三、悟·护边铭心
三代接力守界碑 青春接力续荣光命
实践尾声,队员们走进“护边世家”拉齐尼家。斑驳木门内,三代人71年守护138个界碑的故事震撼人心——巴依卡老人冻伤右腿救战士、拉齐尼冰河勇救战友的事迹,让哈萨克族队员阿斯木古丽轻抚羊皮大衣哽咽:“我要用知识回报这片英雄的土地。”老人对孙辈“好好学习”的叮嘱,与指导老师“将嘱托转化为行动”的寄语交织,标定了队员们的精神坐标。这场专访,让实践队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离别时,队长何疆昊立下誓言:“新时代青年将以知识和奋斗续写护边史诗!”这一刻,界碑不仅是地理标志,更成为照亮青春征程的精神灯塔。

悟·护边铭心
丝火铸魂传薪火 边关励志写新篇
四天实践,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长征。从喀什古城的文化根脉到帕米尔高原的国门界碑,队员们用影像记录变迁,以心灵感悟担当。他们带走的不仅是非遗工坊的调研数据、戍边家庭的感人故事,更有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笃定信念。这场实践,是认知转化为行动的起点,更是青春报国的宣言。未来,长安大学青年必将如石榴籽般紧密团结,在祖国边疆的热土上,绽放出最绚丽的青春之花!

团队边关合影
(供图:长安大学赴新疆喀什“铸魂石榴籽·青春燃疆来”暑期社会实践队 审核:伊力夏提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