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了解膨胀土地区滑坡灾害的成因与监测手段,提升团队成员对灾害预警技术的理解与实操能力,“让星科技·安哨一方”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杜源的带领下于2025年7月22日上午抵达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开展了以膨胀土滑坡监测为核心的实地调研活动。

南面边坡监测区域整体布局
览监测地势全貌,识环境演变新貌
到达目的地后,实践队首先对安康富强机场南侧的滑坡监测区域进行了全景式观察。通过对整体地形地势的分析,队员们对该区域所处的地质构造和边坡走势有了初步认知。与往年资料对比后,实践队员们注意到现场新架设了多组太阳能供电板,为膨胀土滑坡防治提供了新方案,这一变化也体现出当前边坡监测体系在稳定性与持续运行能力方面的不断优化。

实践队实地观察监测设备组成与布局
察传感布控之法,探设备运行之机
随后,团队成员步行至核心监测点,实地观察膨胀土剖面区域及监测设备的空间布设。监测站整体架设依托于自然地形,沿着边坡梯度逐层布置传感装置,结构布局合理,便于数据采集与传输。设备本体主要包括高灵敏度位移传感器、土壤水分传感器及降雨量自动记录仪等组成单元,能够实现对滑坡前兆的多维度实时监测。在这一过程中,队员们详细记录了各类设备的运行状态与空间布控逻辑,为后续数据分析与建模提供了基础素材。
云端连线问道,共话滑坡监测智理
由于地势复杂,为深化理解,实践队在杜源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视频会议与在山下的部分成员同步开展了远程技术交流。杜老师结合多年从事滑坡监测与地质灾害预警的实践经验,系统介绍了安康富强机场边坡监测体系的构建理念与运行机制。他指出,该监测体系以多源传感网络为支撑,依托无线传输模块与远程云端管理平台,可实现包括地表位移、土壤含水率、降雨强度等多种关键参数的实时采集与动态预警评估。
交流中,杜老师还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了滑坡前兆识别的判据、数据处理流程及自动报警逻辑,帮助队员们从系统性工程的角度认知滑坡监测工作的完整流程。
研模型之精妙,析预警之真章
在交流环节,实践队成员就监测数据的处理方式、滑坡临界阈值的设定依据、设备耐久性等问题展开提问。杜源老师结合具体监测案例,对队员的提问进行了专业而详尽的回应,指出滑坡预警工作的核心不仅在于数据的获取,更在于建立符合区域地质特征的动态判别模型,需将多源传感器数据进行融合分析,以提高预警的精度与时效性。这一交流极大丰富了队员们的理论储备与实践理解。

实践队成员在试验区合影
汇学习所感所获,筑实践知行之基
活动结束后,团队开展了集中讨论与个人感悟。大家普遍认为,此次调研不仅提升了对膨胀土滑坡形成机制的感性认知,也通过对实际监测系统的观察和专家指导,对滑坡预警系统的构成原理、运行逻辑和技术难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实践队成员切身感受到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意义与复杂性,增强了自身投身灾害预警研究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此次活动显著提升了队员们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地质灾害防控意识,也为后续的研究推进和成果产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供图:张静雅 郭一桦 袁林桃 张凯洋 华健 王淼 梁怡晨 华健 李想 审核:杨东民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