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正文

实践正当时·专业赋能 | 红土铸魂,科技治碱,赋能乡村振兴

时间:2025-07-29浏览:作者:水环学院团委实践部

2025年7月20日至22日,长安大学“红色寻根·盐碱兴农”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为期三天的社会实践。队员们把追寻红色足迹与践行专业使命紧密结合,在梁家河、延安革命纪念馆、南泥湾感悟几代共产党人精神伟力,在治沟造地与淤地坝的田间地头运用科技手段为盐碱化治理把脉开方,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水环学子的专业技能。

7月20日清晨,实践队从长安大学出发,于中午抵达延安,首站直抵梁家河村。在习近平总书记曾居住的知青旧居,队员们沉浸式体悟了习近平青年时期带领乡亲们“打坝淤地”、向荒山要良田,以及克服万难建成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的奋斗历程。窑洞里仿佛仍亮着煤油灯下苦读的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此刻变得无比真切。同时,实践队重温学习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着这份精神感召,队员们旋即投入专业实践。在梁家河治沟造地的田间地块,使用自备的2套土壤盐渍化测试仪,对选定地块进行分层取样,现场测定土壤电导率、pH值、盐渍化等关键指标,迈出了本次“科技治碱”实践的第一步。

参观梁家河纪念馆

7月21日,实践队前往延安革命纪念馆。丰富的史料和珍贵的文物全景式展现了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光辉历程,队员们深入学习了延安精神的核心内涵,参观了党中央领导人在延安的旧居。带着这份历史的厚重感与责任感,下午队伍奔赴宝塔区顾屯村。在当地典型的治沟造地与淤地坝区的田间地块,队员们顶着烈日,严格按照科学规范,布设采样点,一丝不苟地进行土壤分层取样和现场数据测定。盐分测试仪的读数,记录着这片黄土地亟待解决的生态课题。

延安市宝塔区顾屯村因土壤盐分差异导致的玉米生长的差异现状

7月22日,实践队抵达精神地标南泥湾。在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垦荒精神跨越时空,深深震撼着每一位队员。这种战天斗地的豪情,正是当代青年投身乡村生态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动力源泉。队员们将这份精神力量转化为实践动能,在南泥湾区域开展了土壤盐渍化检测。队员们克服地形复杂、点位分散等困难,运用专业设备对超过40个采样点进行了精准、高效的现场测试与分析,获取了大量宝贵的一手数据。

此次实践,团队在梁家河、顾屯、南泥湾三地累计完成100多个土壤采样点的盐渍化现场检测。这些详实的数据,将为团队后续基于遥感数据及AI技术进行延安市盐渍化解译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用于验证和提升团队基于遥感及实测数据构建多期高时空分辨率土壤盐渍化数据集的精度;另一方面,将结合AI技术,研发基于可解释性深度学习的盐渍化归因及预报模型,构建盐渍化地理数据库,科学评估盐渍化对农业生产及农村饮用水安全的影响机制及效应,最终为盐渍化精准治理和预警提供科技支撑。

测量盐渍化所用仪器及测量工作的进行

“在梁家河,我们读懂了‘人民领袖爱人民’的初心;在南泥湾,我们感受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垦荒力量;在每一寸我们检测的土地上,我们更明白了水利人的责任。”实践团队对此深有感触,此行是一次深刻的红色文化学习,更是一次扎实的专业练兵。实践队员将“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红色基因融入盐碱化治理研究,正是要传承先辈们改天换地的勇气,用现代科技手段解决新时代的生态难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贡献长安大学水利人的智慧与方案。

长安大学水环学子以脚步丈量红色热土,以科技解析生态密码。延安之行,实践队员不仅寻到了精神的根脉,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在红与绿的交响中,谱写着科技兴农、青春报国的时代篇章。

(供图:长安大学赴延安“红色寻根.盐碱兴农“暑期社会实践队  审核:伊利夏提·奥斯曼  网络编辑:徐绍猷)

地址:西安市朱宏路北段 邮编:710018 电话(传真):029-61105856 投稿信箱:xfjy@chd.edu.cn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先锋家园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