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民族团结是国家发展进步的基石。202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命题提出11周年交汇之际,长安大学“铸魂石榴籽·青春燃疆来”实践队走进喀什——这座边疆治理与民族团结的“中国样本”,以青春视角解码文化传承与民族团结的基因,从古城非遗到民生变迁,提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多维路径,为边疆治理注入青春注解,彰显新时代青年“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使命担当。
踏入喀什古城与高台民居,斑驳的石板路与土黄墙垣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作为喀什的人文地标,这里在景区化改造中始终坚守“原貌优先”:土黄色墙体延续传统建筑肌理,街巷布局复刻昔日生活图景,老手艺作坊与民俗展演相映成趣,让历史与现代在此交织。

实践队成员合影
驼皮灯暖,照亮游牧智慧。在驼皮灯作坊,驼皮灯在匠人手中渐成形态,泡制、剪裁、绘制,每一道工序都沉淀着游牧生活的智慧;手工地毯的织机声昼夜不息,一针一线将家族记忆与民族审美缝进经纬;匠人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过去,驼皮灯是赶路人夜行的‘月亮’,现在成了游客手中的‘文化名片’。”他展示了一款融合艾德莱斯绸纹样的新设计:“年轻人喜欢时尚,我们就把传统图案‘翻译’成现代语言。”
土陶新生,古法与科技共舞。土陶作坊内,匠人艾尼瓦尔·艾力正专注拉坯。他坚持古法烧制技艺,却大胆引进电炉窑:“环保又高效,成品率从三成提到八成,订单多了,徒弟也带了五个。”实践队成员观察到,作坊外摆放着土陶咖啡杯、花瓶等新品,标签上印着“非遗+文创”字样。在皮雕工作室,实践团成员与传承人围坐交流。传承人展示了一件融合传统纹样与浮雕技法的作品:‘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柯尔克孜族英雄史诗《玛纳斯》,但图案采用了立体浮雕工艺,比平面雕刻更显生动,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用它做手机壳或背包挂件’通过这样的创新,皮雕不仅保留了游牧文化的基因,更以‘可触摸、可使用’的方式走进了当代生活。

皮雕工艺
喀什博物馆内,一件件文物串联起千年文明的脉络。先秦石器、唐宋瓷器、明清文书……讲解员娓娓道来:“这件元代青花瓷盘,纹饰融合了中原青花与伊斯兰风格,正是古丝路商贸繁荣的见证。”实践团成员驻足于林则徐展区,泛黄的文献与磨损的农具诉说着一段历史——1842年,林则徐被贬新疆后主持修建“坎儿井”,推广“卡子秧”种植法,以实干推动边疆发展。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实践团成员陈同学感慨:“林公的赤诚,不仅是历史书上的句子,更是这片土地上各族群众共同进步的精神火种。”走出博物馆时,阳光正洒在馆前的石榴树上,红艳的花瓣如点点星火,映照着千年丝路上的交融与共生。实践队指导老师伊力说:“石榴花从四月开到十月,就像各民族的团结情谊,岁岁年年,永不凋零”。

实践队走进喀什博物馆
走进少数民族同学阿卜杜外力家中,家长谈及喀什近年的变迁:旧城区拆迁翻新后,高台民居片区成了管网齐全的特色民居群,便民步道直通社区服务中心,家长指着窗外新建的道路说道:“以前巷子窄,车都进不来,现在路宽了,社区服务中心也建好了,看病、办事不用跑远路。”;她提到,市区新增 “丝路风情街”等景点,带动了数十家民族特色店铺兴起,维吾尔族土陶、柯尔克孜族刺绣等非遗也通过传习所培养了数十名年轻传承人。实践队调研发现,仅高台民居片区就入驻了12家非遗工坊,年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
“这些变化,是各族群众一起干出来的。”家长的话朴实而深刻。从旧城改造到文旅兴起,从非遗活化到民生改善,喀什的每一步发展都印证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真理。
从土陶作坊的电炉窑到皮雕工作室的浮雕纹样,从博物馆的林则徐手迹到阿卜杜外力家的新居,喀什的每一寸土地都在诉说着:文化因交融而永续,团结因共生而坚定。长安大学“铸魂石榴籽·青春然疆来”实践队的青春脚步,不仅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过去与现在,更在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未来写下生动的注脚——当传统与现代握手,当青春与热土共鸣,石榴籽的芬芳,终将飘满更广阔的天地。
(供图:长安大学赴新疆喀什“铸魂石榴籽.青春燃疆来”暑期社会实践队 审核:伊力夏提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