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正文

行走的思政课|长安大学赴鄂尔多斯“亮丽北疆,一城一榜”青衿致远暑期社会实践队——赴亮丽北疆,体民生之温

时间:2025-07-29浏览:作者:

【西安青年实践记】从长安出发:西安学子在鄂尔多斯社区,带着古都视角读懂民生温度

“社区能把日子过成‘大家庭’的样子,到底藏着什么秘诀?”带着这样的好奇,长安大学青衿致远实践队的学子们这个暑假从西安出发,走进鄂尔多斯水岸花园社区。对他们而言,这场实践不只是“看新鲜”,更是想找到一个答案——西安的社区里也有下棋的老人、托管的孩子,这些“家门口的温暖”,该如何被更多人看见、被更好地延续?

一进社区就懂了:居民的“小需求”,是社区的“大方向”

刚走进水岸花园社区,队员们就被两种声音打动:棋牌室里老人们“将军”的笑声,和儿童托管区孩子们读绘本的奶音。这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被社区用“相邻又独立”的空间设计得恰到好处。

“这些可不是我们凭空想的,都是居民投票选出来的。”讲解员指着墙上的“需求清单”说,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老人需要下棋桌”“想给孩子找个借书的地方”。正在下棋的王大爷抬头笑了:“以前总在家待着闷得慌,现在天天来这儿,输赢不重要,有人说话就舒坦。”旁边翻绘本的小女孩朵朵举着书跑过来:“我妈妈上班忙,在这里能看书还能学安全知识,比在家有意思!”

队员小郑突然想起西安家附近的社区:“以前路过总觉得社区就是‘办事的地方’,今天才明白,能把老人的‘解闷需求’、家长的‘托管需求’放在心上,就是最好的服务。回去我得好好看看,西安的社区里,是不是也藏着很多没被说出来的‘小愿望’?”

安全课能这么上:从“记不住”到“忘不了”,只差一次亲身体验

“光看手册没用,得让大家真‘过一遍’才记得牢。”这是队员们在安全体验区听到的最实在的话。戴上VR设备模拟火灾逃生时,有人下意识按讲解员说的“弯腰、捂鼻”;站在模拟地震平台上,摇晃感让队员小李瞬间抓紧扶手——这让他想起西安社区公告栏里总贴的“地震避险指南”:“以前觉得‘地震离西安远’,现在才懂,这些知识真到用时能救命。”

       

图为队员在社区听讲解员讲述消防相关知识

更惊喜的是,扎羊角辫的乐乐居然跑来当“小老师”。看到队员按压模拟人体模型的力度不够,她踮着脚提醒:“要按到这里哦,就像我们老师教的,这样才能帮到人。“乐乐妈妈笑着说:“社区每周都有安全课,孩子现在回家总盯着我们检查厨房燃气阀,说‘老师讲了,用完要关紧才安全’。昨天还拿着画的逃生路线图,给我们指‘家里着火要从这个门跑’呢。”

    

图为社区讲解员为队员讲述急救相关知识

走的时候突然明白:好社区的样子,其实能“复制”也能“生长”

离开前,队员们和讲解员聊起“社区治理的秘诀”。对方指着来往的居民说:“你看那个带孩子来借书的母亲,上周刚提‘想加个儿童书架’;那个下棋的大爷,总帮我们提醒年轻人锁电动车——其实就是大家互相想着呗。”

这句话让队员小王想起西安的社区志愿者:“我们学校常组织去西安的老旧小区服务,以前总想着‘要做大事’,现在才明白,帮老人调调电视、提醒家长看托管通知,这些小事就是在学社区的‘暖心本事’。”                                                    

图为队员与小朋友一起在社区门口留念

回程的路上,队员们的笔记本里记满了感悟:有从居民笑容里读到的“被在意的幸福”,有从体验课里学到的“实用大于形式”,更有一个清晰的想法——“把鄂尔多斯社区的用心,变成回西安后能做的小事”。

就像共青团西安市委会常说的“青年要在实践里找答案,更要在行动里传温暖”,这群西安学子知道:走出西安是为了看见更多可能,而带着这些感悟回到家乡,用青年的眼睛发现身边的民生需求、用学到的方法参与社区服务,才是这场实践最有意义的延伸。

(供图:周子荃 审核:张雷 网络编辑:徐绍猷)

地址:西安市朱宏路北段 邮编:710018 电话(传真):029-61105856 投稿信箱:xfjy@chd.edu.cn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先锋家园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