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的慕士塔格峰顶,终年不化的冰雪见证着一段跨越71年的忠诚史诗。正值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之际,长安大学“铸魂石榴籽·青春燃疆来”实践队深入红其拉甫,在“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家中,触摸三代护边人用生命镌刻的界碑,解码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永不褪色的家国密码。
推开拉齐尼家斑驳的木门,墙上陈列的三代护边影像,构成一部立体的精神史诗:1949年祖父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牵着牦牛踏雪巡边的黑白剪影,1972年父亲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与边防战士共扛物资的彩色定格,2009年拉齐尼在海拔5100米雪峰举旗引领的壮阔画面。展柜里23枚勋章在冷光下流转,其中那条202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的“时代楷模”绶带,与2024年国家授予的“人民卫士”奖章交相辉映,共同见证着这个家族71年接力守边的传奇。
“这条巡逻路,祖父走了23年,父亲走了32年,而他最终走了16年”。讲解员轻抚泛黄的巡逻地图,指尖划过标注着138个界碑的复杂线条。红其拉甫边防连官兵至今铭记:1999年暴雪中,巴依卡为给迷路战士引路,右腿因冻伤留下病根,成了伴随一生的印记;2013年拉齐尼为救落水战友,在零下30℃的河水中浸泡47分钟。这些用生命书写的坐标,最终都化作雪域高原上永不褪色的界碑。
三代人,71年,370公里巡逻路,200余枚勋章。当实践队成员哈萨克族学生阿斯木古丽抚摸展柜中磨破的羊皮大衣时,突然理解了何为“把忠诚写在帕米尔高原的每一块石头上”。

讲解员为实践队成员介绍护边影像
“党是父亲,祖国是母亲”。在巴依卡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这句话的重量清晰可见。1972年初,当他首次踏上巡逻路时,零下40℃的极寒与8级以上大风曾让他退缩。是父亲这句质朴的话语,让他在雪原中挺直了脊梁。在谈及牺牲的儿子,老人浑浊的眼眸突然迸发出塔吉克牧民特有的坚毅:“拉齐尼5岁就会唱《爱我中华》,12岁跟着我走巡边路。2014年他的牦牛摔断颈椎,他抱着牛哭了好久,嘴上却说‘不能耽误战士巡边’,他十多年的朋友就这么永远留在了雪地。”
老人讲述着改变:从“血染的通道”到通了巡逻路、建起信号塔的现代化边防;从祖辈用牦牛驮运物资,到今天直升机巡逻的科技强边。但有些东西始终未变——2021年河南洪灾,老人以儿子名义捐出的20万元,正是塔吉克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生动写照。
“我在中学时得到过很多资助,毕业后要回新疆帮助更多人。”实践队员阿斯木古丽的话,让老人频频点头。当他说“你们要好好学习,把知识用在生活中”时,这个重复了三遍的嘱托,在实践队成员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

战士巡边
谈及孙女和孙子,老人脸上漾起骄傲:边的身影在时空中重叠。从祖父用牦牛驮运物资的背影,到父亲舍身救人的壮举,再到孙辈“孙女考上了军医大学,孙子说将来要先当兵,退伍了就去护边。”阳光穿过窗玻璃,在老人的白发上镀上一层金边,仿佛能看到三代人护边的身影在时空中重叠。从祖父用牦牛驮运物资的背影,到父亲舍身救人的壮举,再到孙辈“先当兵后护边”的誓言,三代人的选择在时空里重叠,勾勒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的清晰脉络。
“英雄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实践队指导教师伊力夏提指出,当00后大学生将“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嘱托转化为科研攻关的实际行动,当各民族青年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这种传承便获得了最鲜活的生命力。
离别时,慕士塔格峰的夕阳将巴依卡的身影拉得很长,与71年前祖父第一次巡边的身影奇妙重叠。实践队队长何疆昊突然发现:那些散落在高原的138个界碑,何尝不是138个精神的坐标?当新时代青年以知识为笔、以奋斗为墨,续写着更壮阔的护边史诗,我们终将明白:所谓不朽,正是让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让每一颗赤子之心都向着祖国的方向。

实践队成员与巴依卡老人交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像巴依卡家族这样的故事,在天山南北不断上演。他们用行动诠释:家国情怀是护边员磨破的鞋底,是各族群众紧握的双手,是青年一代坚定的眼眸。这种精神密码,正是中华民族穿越风雨、一往无前的力量源泉。
当实践队将拉齐尼家中的老照片与校园里的青春面庞叠合,一幅跨越时空的精神图谱赫然显现:从帕米尔高原到莘莘学子的书桌,从舍身救人的瞬间到返乡奉献的誓言,英雄精神始终是流动在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火种。这种传承,让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让每一颗赤子之心都向着祖国的方向。
(供图:长安大学赴新疆喀什“铸魂石榴籽.青春燃疆来”暑期社会实践队 审核:伊力夏提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