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深植红色基因,筑牢信仰之基,深刻领悟先进材料支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关键作用,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红芯先锋博士团:材启新智·筑梦强国”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滑维杰的带领下,于2025年6月底至7月初,奔赴西安市临潼区权中纪念馆、汉中市西乡县钟家沟会议会址,以及“中国航空城”阎良的航空科技馆,开展了一场主题鲜明、内涵深刻的红色教育与科技报国实践之旅。
权中馆里忆烽火 拳拳誓言砺初心
6月25日,实践队首站来到西安市临潼区权中纪念馆。这里铭记着陕西籍革命烈士许权中光辉的一生——从投身革命洪流到组织抗日武装,直至英勇牺牲。馆内,一幅幅珍贵图片、一件件历史文物、一幕幕场景复原,仿佛把队员们带回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大家凝神细看,用心感受革命先辈在极其艰苦条件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崇高精神。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全体党员在滑维杰老师领誓下,面向鲜红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馆内回荡,既是对先烈的深切缅怀,也是对自身初心使命的深刻叩问。参观尾声,队员们郑重留言:“追忆革命岁月,弘扬爱国精神,革命精神永垂不朽!”博士生赖淏心潮澎湃:“先辈‘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震撼了我。作为材料学博士,那些‘卡脖子’技术难关就是我们的‘娄山关’‘腊子口’,必须继承先辈精神,勇攀高峰!”

实践队员在权中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
钟家沟畔寻足迹 科研征途照红心
7月1日,党的生日当天,实践队来到汉中市西乡县骆家坝镇,寻访红四方面军钟家沟会议会址。这个位于秦巴山坳的革命圣地,也是决定红四方面军命运的战略转折点。1932年12月15日,面对敌军重兵围堵,徐向前总指挥在此果断作出“进军川北、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大决策,力挽狂澜,被誉为红四方面军的“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通过“千里西征路”、“转战到西乡”、“入川开新篇”三大单元,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朴素的院落、斑驳的土墙、珍贵的影像资料,无声诉说着先辈们在极端困境中的坚定信念与斗争智慧。队员们凝神倾听讲解,仿佛置身于决定红军命运的关键时刻。革命先辈忠于信仰、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在庄重氛围中,全体党员再次整齐列队,面向党旗,高举右拳,重温入党誓词,誓言响彻会址上空。博士生赖淏深有感触:“先辈在绝境中坚持真理、勇于开拓的精神,正是我们科研攻关最需要的。面对‘卡脖子’难题,更要发扬这种不畏艰难、自主创新的劲头。”指导老师滑维杰总结道:“在党的生日走进革命圣地,就是要让大家铭记红色江山来之不易,把先辈的战略眼光、务实作风和担当精神融入科研实践,激励大家把个人追求与国家战略需求紧紧相连,在关键材料领域敢为人先,力争自主创新突破。”

实践队在钟家沟会址合影
阎良馆中探重器 材料报国志更坚
7月3日,实践队走进阎良航空科技馆,亲身体验中国航空工业跳动的脉搏,探寻先进材料在实现蓝天梦想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宏大的展厅里,中国航空工业从筚路蓝缕到展翅高飞的壮阔历程扑面而来。从早期的老物件,到“鲲鹏”运-20、“飞鲨”歼-15等明星战机模型,再到未来概念飞行器,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自主创新的故事。博士生党员们带着专业的“材料眼光”,在整体飞机、发动机前驻足,目光聚焦于构成“大国重器”筋骨的关键部位——飞机外壳、发动机叶片、起落架材料,切身感受“一代材料,一代装备”的硬道理。在航空材料展区,从木制帆布到高性能铝合金、钛合金、复合材料的升级之路清晰呈现。队员们围绕高温合金如何“扛住”极端高温、复合材料如何“轻装上阵担大梁”、特种涂层如何实现隐身防护等展开热烈讨论,并特别关注了阎良本地航空企业在材料研发上的最新突破,将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相连。博士生王家辉激动地说:“亲眼看到高强度轻合金、耐高温涂层托举国之重器翱翔蓝天,科技报国的信念更坚定了!”指导滑维杰在现场总结强调:“阎良是中国航空梦起航的地方。作为博士生党员,要把研究方向扎进国家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航空发动机、先进飞行器材料这些‘卡脖子’领域,勇闯‘无人区’,用硬核成果为中国战鹰锻造更强劲的‘心脏’和更坚韧的‘翅膀’!”

实践队员学习中国航空发展史
熔铸红芯向未来
“红芯先锋·材启新智”,队名饱含深意——以红色精神为“芯”,点燃材料科技创新的智慧之火。这次红色实践之旅,从追忆许权中烈士的赤胆忠心到感悟钟家沟会议的战略抉择,再到触摸阎良航空重器的材料力量,为博士生党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理想信念与使命担当课。大家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从大国重器上感受材料伟力与肩上重任。队员们一致表示,必将把红色教育收获转化为科研报国的强大动力,弘扬革命精神,勇闯科研征途上的“娄山关”“腊子口”,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创新成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的智慧和力量!
(供图:赖淏、邵汀荃、滑维杰 审核:滑维杰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