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正文

实践札记丨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易俗传薪火·鹿仓续文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

时间:2025-07-24浏览:作者:信息工程学院

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寻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长安大学赴陕西西安“易俗传薪火·鹿仓续文脉”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1日至17日深入白鹿仓、易俗社、陕西省文化馆等地,通过实地体验、调研访谈、文化创作等形式,沉浸式感受关中文化的深厚底蕴,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19D04

实践队合照

7月11日至13日,实践队在白鹿仓开启非遗体验之旅。在长安烙画工坊,队员们专注于烙笔与木板的交融,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温度控制与图案创作,精心绘制出属于自己的烙画书签。随后,凤翔泥塑体验区里,队员们化身“泥匠”,揉泥、塑形、彩绘,将平凡泥土塑造成灵动的“泥啾啾”,感受民俗艺术的质朴魅力。在中医药体验馆,实践队员辨识草药、调配香囊,于药香袅袅中体悟传统医药文化的智慧。“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的基因。我们在体验中传承,更要在创新中发展。”队员们感慨道。

55D07

实践队体验白鹿仓非遗文化

7月14日至15日,实践队走进易俗社,探寻秦腔文化的百年传承。在秦腔艺术博物馆里,珍贵史料与文物诉说着易俗社“移风易俗、启迪民智”的历史征程;在经典剧目演出中,激昂唱腔与程式化动作展现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队员们沉浸于“慷慨激昂秦声里,百态人生戏中寻”的氛围。参与戏服体验,感受角色服饰的象征意义;绘制脸谱,勾勒戏曲艺术的视觉符号;唱腔教学,体验秦腔发声的独特韵味。在易俗社的参观过后,队员们惊叹道:“秦腔是陕西文化的灵魂,我们要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被更多人听见、看见。”

F71F

实践队在易俗社观摩秦腔文化

7月16日至17日,实践队在陕西省文化馆调研,队员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中收获满满。非遗数字体验区里,裸眼3D与互动投影让陕北民歌、凤翔泥塑“活”了起来。队员们难掩惊喜,队长彭盛邦同学感慨道:“课本里的图案旋律有了呼吸,这种震撼无可替代。”工坊实践中,揉泥、塑形、演唱,队员们亲身体验传统技艺。在亲身体验后,队员们不由得感慨:“民歌里的情感很有力量,让我对传承有了新理解。”

1FE49

实践队在陕西省文化馆调研

此次实践,队员们以“体验+调研+创作”的模式,深度挖掘关中文化内涵。从白鹿仓的非遗市集体验,到易俗社的秦腔艺术传承,再到陕西省文化馆的数字化创新,每一步都彰显着青年学子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担当。队员们普遍表示,通过沉浸式参与,他们不仅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更深刻理解到了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活动不仅提升了队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也让他们在调研与创作中不断思考如何将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大家纷纷表示,未来希望将所学所思应用到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中,让传统文化以年轻化、创意化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指导老师何鋆表示:“青年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希望队员们以此次实践为起点,把所见所感转化为长期的文化责任与行动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供图:徐绍猷  审核:杨加玉 网络编辑:徐绍猷)

地址:西安市朱宏路北段 邮编:710018 电话(传真):029-61105856 投稿信箱:xfjy@chd.edu.cn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先锋家园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