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开封的古韵风华,让青年学子在对文化传承的调研中探寻传统非遗的创新路径,7月15日,长安大学赴河南开封“汴梁遗韵探古今,青春实践启新程”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当地多个文化场馆,触摸历史文脉、研习非遗技艺、展望戏曲发展。
实践队首先抵达开封博物馆,该馆以宋文化IP为核心,通过文物陈列与科技互动构建“立体东京梦华录”体验体系。北魏孔惠超石造像展现中原佛教艺术源流,唐三彩抱鸭女佣瓶凝练盛唐气象,宋钧窑玫瑰紫窑变碗诠释“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美学,北宋“大晟夷则”铜编钟精准还原宋代礼乐制度……每件文物都在诉说着璀璨瑰丽的开封文化,大家在参观中遥想宋代文人审美意趣,探寻千年前市井烟火与朝堂气象,“光影丹青”展厅以沉浸式数字光影体验带领队员们进入宋代书画,奔赴与宋人共享山河的雅集。

实践队参观开封博物馆
下午,实践队前往“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该馆由第七代传承人张俊涛老师于2011年将百年祖宅改造而成,陈列有传统彩灯、制灯工具及灯画印版木雕纹样。张俊涛向队员们讲解了“万眼罗灯”“走马灯”“千手千眼佛灯”的工艺特点及制作原理,着重讲述自己为传承和推广这一非遗文化的积极尝试:常态化公益性讲解、参加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开办彩灯技艺培训班、随团前往国外交流……他还创造性探索传统纹样数据库的建设,搜集6万余件木雕作品,运用3D技术对木雕纹样进行数字化存档,为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提升文化竞争力做出不懈努力。他强调,非遗文化的价值根植于背后的先民智慧和文化底蕴,希望队员们能厚植家国情怀,积极主动作为,助力文化传承。

实践队与张俊涛老师合影
随后,实践队赴开封豫剧院了解戏曲发展与传承。该院以弘扬豫剧之“母调”——祥符调为宗旨,培育“豫剧三王”等艺术大家,创排《穆桂英挂帅》《焦裕禄》等国家级获奖剧目。队员们走进陈素真纪念馆,了解了她的艺术成就及对豫剧祥符调做出的巨大贡献;透过祥符调艺术展示馆内陈列的演出戏服、乐器、剧本、手稿,解析豫剧“古朴醇厚、刚柔并济”的唱腔特质,感受“豫剧正声、黄河之韵”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参院开封豫剧院
此次实践令队员们进一步了解到开封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已把自身定位为这些珍贵瑰宝的守护者与传播者,将以实际行动展现青年学子的担当与作为。
(供图:实践队队员 审核:李慧 网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