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积极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认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长安大学理学院赴云南大理“AI赋能文化传承,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1日至17日奔赴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开展相关社会实践活动。
一.凝聚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系统性工程。在古生村乡愁小院,实践队员詹宇轩在这里开展了一堂生动的微团课,结合小院承载的乡愁记忆与乡土文化,向队员们阐释了文化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在鹤庆县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长廊,刘金满讲述了白族人民在历史进程中积极投身革命,始终坚信民族团结才能奏响华丽乐章的故事。在郑家庄,实践队员在杨亚吉带领下参观了洱源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段云带领实践队走访了整个村落,向队员们讲述了村里民族团结进步的故事,一段段故事深入人心,各民族同胞互帮互助的温情日常感染着实践队师生。

实践队员在乡愁小院认真参与团课
二.薪火相传,促进少数民族文化活态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美德和精神力量,帮助人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精神依托。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精神根脉、增强文化认同与凝聚力的核心。在鹤庆新华村,实践队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母炳林进行交流,聆听非遗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促进发展中的实践与思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实践队感受现代科技赋能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魅力,打破时空限制,让文物“活”起来;增强互动体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助力文物保护与研究,延续文化生命力。实践队结合AI技术应用场景,重点调研了文物数字化保护、非遗技艺传承等课题。

实践队员参观博物馆
三.沟通连心,普通话推广落地见效
推广普通话是促进各民族、各地区交流沟通的重要桥梁,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与文化认同感的坚实纽带。在古生村、向往溪村、北登村等地,队员们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了解普通话在各民族群众的日常交往、学习工作中使用情况。在郑家庄,实践队员们看到了普通话融入生活的生动图景:各民族对话自然流畅,文化广场上、村委议事厅,村民讨论村务时各抒己见,普通话已成为当地最日常的沟通媒介。这些鲜活场景使队员们真切感受到:推广普通话从来不是简单的语言统一,而是在无形中打通了心与心的通道。当不同民族、不同口音的人们能用同一种语言分享喜怒哀乐,理解便多了一分,默契便深了一层,那份“石榴籽”般的紧密联结,就在一句句平实的对话中悄然生长、愈发牢固。
四.校企携手,拓宽文化传承与铸牢教育实践路径
在云南省数字大理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数字赋能城市发展” 这一理念正化为实践成果,让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城市肌理,为大理治理、产业与民生发展注入动力。对文化传承而言,运用AI技术打造虚拟数字人进行文化推广,推动文化资源数字化集成、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普及度,助力文脉赓续;对铸牢教育来说,通过大数据分析跨民族交往的高频领域,提供决策依据、提高管理效能与治理质量,切实筑牢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

实践队员与企业主要负责人合影
此次大理之行虽已落幕,但实践队员们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与行动仍在延续。队员们表示,将把在大理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以青年之力探索AI技术与民族文化的融合路径,让更多民族团结的故事通过创新方式被听见、被看见,在传承中凝聚共识,在实践中践行使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
(供图:瞿嘉硕 审核:姜雨彤、屈颖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