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专项工作    社会实践活动    正文

采茶炒茶访茶山,品茗品艺品山水

时间:2025-07-20浏览:作者:

2025年7月15日,长安大学赴贵州省“毛尖映翠岭,布依染青靛”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张子全茶业基地,寻访都匀毛尖制茶技艺传承人。此行旨在零距离感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的深厚内涵与匠心精神,探索其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经济价值。

实践队员与负责人合影

在都匀毛尖非遗传承人张子全的生产基地,实践队员们品尝到了由负责人亲手泡制的香茗,同时也聆听了关于张子全大师与毛尖茶技艺的精彩介绍:

张子全,作为茶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几乎与毛尖茶紧密相连。从小在茶山长大的他,对茶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独到的见解,他不仅继承了祖辈的制茶技艺,更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将毛尖茶的口感和品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张子全大师对毛尖茶的采摘、制作和品鉴都有着严格的要求。”负责人拿起手中的茶罐继续说道,“他坚持手工采摘最嫩的茶芽,经过多道精细的工序,才制作出这香气扑鼻、滋味醇厚的毛尖茶。每一片茶叶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汗水。”在谈到毛尖技艺时,他自豪地介绍到:“毛尖茶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需要经过摊匀、杀青、揉捻、干燥等环节。其中,杀青和揉捻是关键步骤,直接影响到茶叶的口感和品质。张子全大师在这些环节上都有着独到的手法和经验,使得他制作的毛尖茶在业界享有盛誉。”

负责人介绍茶艺

随后,在负责人的带领下队员深入基地的核心茶园。放眼望去,茶树依山势层叠而上,绿浪翻滚,与缭绕的云雾相映成趣。一方水土养一方茶,负责人介绍到:“我们茶园位于高海拔地区,地势高旷,山中雨量充沛,气候凉爽,云雾多,日照时间适中,这为毛尖茶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条件。”负责人进一步强调了他们基地采用传统的种植和采摘方法,保证在4月初采摘最好的嫩芽,此时养分最足,最为鲜嫩。坚持“白天采摘,夜间炒茶”,确保鲜叶在最佳状态下进入加工程序。正是这份对自然节律的敬畏与对原料标准的坚守,才成就了都匀毛尖不可复制的卓越品质和独特韵味,使其在众多名茶中独树一帜,深受海内外茶客追捧。

负责人讲解

面对都匀毛尖如何推动乡村振兴这一时代问题,负责人表示,传统手工技艺是都匀毛尖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张大师亲制或监制的顶级毛尖,因其稀缺性和卓越品质,在高端市场备受推崇。‘国家级非遗’这块招牌,极大提升了品牌的文化附加值和市场认可度,茶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负责人向队伍成员补充到:“我们这里很多茶业基地会收购农民自己种植的茶叶,这种联结周边农户的举措增加了农民收入,也带动都匀毛尖的发展更加繁荣。“

长安大学“毛尖映翠岭,布依染青靛”实践队员们,努力成为这缕千年茶香的忠实记录者、热情传播者,并立志成为未来创新发展的思考者与参与者。此次黔南之行,不仅是一次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探访,更是一堂生动的国情社情实践课。在云雾茶山间,在滚烫铁锅旁,青年学子们触摸到了千年茶韵跳动的脉搏——那是传承人张子全大师对技艺的坚守与创新,是炒茶人对毫厘之差的极致追求,更是对青山绿水自然馈赠的虔诚守护。他们将带着黔南茶山的芬芳与非遗匠心的温度,继续前行,让都匀毛尖的馥郁茶香飘得更远,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乡村的全面振兴贡献青春智慧与力量。

(供图:实践队成员  审核:常明丰 网络编辑:徐绍猷)

地址:西安市朱宏路北段 邮编:710018 电话(传真):029-61105856 投稿信箱:xfjy@chd.edu.cn

Copyright © 2020 版权所有 先锋家园 共青团长安大学委员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