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青年的使命,亦是青年汲取营养的沃土。为了解乡村特色产业,深入探寻科技如何助力传统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工作,2025年7月11日起,长安大学赴陕西杨陵“青衿绘农科·游韵振乡兴”暑期社会队于陕西省咸阳市杨陵区揉谷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截止7月15日,实践团队先后走访调研了田西村、姜塬村、权家寨和新集村,通过与当地的村民、村干部进行采访调查,了解当地特色产业,探讨乡村农科和乡村文旅带动经济发展的新策略,助力乡村振兴。

实践团队与田西村村委书记在村委会座谈合影
田西村素有"红薯之乡"的美誉,以特色产业托起乡村振兴之路。通过合作社整合资源、打造"田薯叔"品牌及深加工链条,建成18个育苗大棚实现年产千万株脱毒种苗,带动村民入股分红,筑牢产业根基。在此基础上,村集体创新推出"梦里田西"田园IP——田间崛起的田西欢乐谷与田西村花圃构建起亲子旅游载体,科技油菜花节、红薯狂欢节及2024年首创"村晚"等特色节庆也在持续引流;更通过"红薯田变体验园、农房变民宿"的场景转化,衍生餐饮、农科等配套产业,形成农旅文深度融合生态链。面对发展中的用地调整等波折,村庄坚持推进IP升级,计划2025年10月深化文旅开发,持续释放红薯产业链价值,走通"产业筑基,文旅添翼"的振兴新路。

田西村打造的乡村红色旅游地

田西村花圃
实践团队先后走访了姜媛村和权家寨,该村以水果种植为特色产业,涵盖甜柿子、蓝莓、猕猴桃及樱桃等多元品种,其中猕猴桃和樱桃作为新引入作物,正处于发展初期,虽收成和收益暂未达理想状态,但依托农业合作社的集中管理模式,土地归合作社所有,合作社将收益用于土地养护和基础设施升级,为产业振兴打好基础。在政府大力支持下,村支部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生活补贴,以及国家出资建设水泥道路等公共设施,村民也积极参与集资房屋修建,体现了集体协作精神。尽管当前面临收成挑战,但通过借鉴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经验(如推广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化策略),并探索类似“红+绿”融合模式,姜媛村有望在水果产业链延伸上取得突破,例如发展采摘观光和电商销售,逐步实现从“养地”到“富民”的转变,描绘出产业潜力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实践队员与姜媛村村民在田里聊天
实践团队探访了权家寨,该村以金银花产业为核心引擎,自2019年起步以来,种植规模已达300亩,收获期集中于5月,并形成“公司+农户”的创新模式,完成了种植及初级加工(如制作金银花茶和金银花水)的产业基础,正计划向深加工环节拓展,以提升价值链和抗风险能力。同时,权家寨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路径,采取三村合办、股份制形式,将部分初级产品交由外部企业加工,并辅以农户自主种植的猕猴桃产业,实现资源互补和收益多元化。在文旅方面,村庄拥有规模较大的锣鼓队,可通过表演活动打造特色产业观光体验,结合金银花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未来,权家寨将依托此基础,推动全产业链延展,将初期收益转化为可持续增长动力,为村民致富和村集体壮大注入新活力,彰显产业融合引领乡村振兴的示范意义。

权家寨村民为实践队员展示特色产业

实践队员与权家寨村支书座谈
入乡走访仍在进行时,在未来几天,实践团队将继续深入基层,在实践中发掘杨陵区特色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机遇,进一步探求致富经济产业结构,让绿水青山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金山银山成为乡村振兴的成果。

实践队员在权家寨合影
(供图:经管学院新媒体部 审核:王作航 网络编辑:李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