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是蟳埔女性自古以来的重要头饰文化,也是闽南传统女性礼仪美学的集中体现。自2008年“簪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以来,其文化价值逐渐被外界所认识。7月14日,长安大学赴福建“追寻闽地红脉,续写非遗华章”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泉州市蟳埔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簪花馆参观调研,采访蟳埔女习俗服饰传承人黄晨。

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簪花馆
作为簪花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黄晨自幼受家族熏陶,对这项传统技艺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前,他毅然创办簪花馆,以“保护、传承、弘扬”为宗旨,致力于让这项古老的非遗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开设簪花馆,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守住祖宗传下来的手艺。”采访中,黄晨坦言,随着蟳埔村文旅热度的提升,一些商家为追求短期利益,以低价营销吸引游客,却疏于文化讲解,甚至出现马面裙错搭、花色乱配的现象,将传统服饰沦为“拍照道具”。他直言,“没有文化的传承,那些花也只是装饰品罢了”。因此,他始终坚持以传统工艺为核心,严格选用天然花材与传统配饰,确保每一位体验者感受到的是最纯正的簪花文化。“非遗的生命力在于‘真’,如果为了盈利丢掉了本真,那这项技艺也就失去了灵魂。”抚过一枚老银簪,他的话语里透着匠人的执拗。

观看并学习簪花过程
除了坚守簪花技艺的本真,黄晨更主动担当起文化传播的使命。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多个城市,通过文化展演、非遗交流活动等形式,向各地民众展示簪花技艺的精美与深厚底蕴。“让更多人知道簪花、了解簪花,才能让这项技艺真正‘活’起来。”他表示,每一次外出宣传,都是一次与不同文化的碰撞,也让他更加坚定了传承的决心。

参观簪花馆牌匾
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黄晨尤为重视青年一代的力量。近年来,他多次走进高校,开设簪花技艺工作坊,手把手向学生传授簪花的选花、搭配、佩戴等技巧,用生动的讲解与实践操作,点燃年轻人对非遗的兴趣。“学生是文化传承的生力军,他们有创意、有活力,能为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灵感。” 他希望通过高校平台,能让更多青年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吸引他们成为簪花技艺的爱好者与传承者。实践队员深受触动,并纷纷表示,“黄晨先生用行动诠释了非遗传承人的责任与担当,他的坚守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保护的力量,作为青年学子,我们也将积极参与到非遗传承的行列中,让更多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此次蟳埔村走访调研,实践队员不仅近距离感受到簪花非遗的魅力,更在黄晨先生的言传身教中,读懂了非遗传承背后那份沉甸甸的文化使命,文化传承既需要坚守本真的定力,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智慧。未来,实践队员将继续以实际行动传播闽地红色文化与非遗故事,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供图:徐嘉辰 审核:李慧 网络编辑:徐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