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指导老师胡佳瑞的带领下,长安大学赴福建“追寻闽地红脉,续写非遗华章”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福建博物院、福州市博物馆、福建省沈绍安漆艺博物馆等场馆参观调研。
溯闽越根脉,探文明谱系
在福建博物院,实践队重点参观了“福建古代文明之光”基本陈列,通过“远古家园”“闽越先民”“衣冠南渡”“海丝扬帆”“八闽雄风”和“近代风云”六个主题展区,了解了旧石器时代到鸦片战争前福建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作,到青铜时代的冶炼技术;从中原文化的南传,到海洋文明的开拓,实践队员们不时驻足记录、交流心得,对文物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既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为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重要视角。

参观福建博物馆
寻闽都古韵,觅海丝遗珍
走进福州市博物馆,实践队重点考察了“福州历史文化陈列”展,该展览以“闽都华章”为主题,围绕“远古家园”“闽越拓疆”“海丝枢纽”“海滨邹鲁”“近代风云”五个单元,完整勾勒出福州从新石器时代到近代的历史发展轨迹。最令实践队员印象深刻的是宋代沉船出土的“碗礁一号”、元代寿山石刻等文物,通过图文并茂的展板说明,生动再现了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辉煌历史。实践队员直观感受到福州在古代海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深刻了解了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体验了闽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品脱胎绝艺,悟匠作初心
沈绍安漆艺博物馆以其独特的工艺展示和活态传承模式,成为实践队调研传统工艺振兴的重要站点。实践队系统参观了“漆彩千秋”主题展区,了解了福州漆器从战国漆艺到清代沈绍安创新脱胎技艺,直至当代艺术创作的发展历程。通过沉浸式体验,实践队认识到,沈绍安漆艺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闽人“器以载道”哲学思想的物质载体。这种始于战国、兴于唐宋、精于明清的技艺,以其"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剥落"的品质,成为中华文明延续性的生动注脚,为当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范本。

参观沈绍安漆艺博物馆
通过此次调研,实践队员逐步构建起对闽地文化的立体认知。接下来的活动中,实践队将立足调研成果,通过创意化传播等方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传承在匠人手中的技艺真正“活起来”,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青春智慧。
(供图:刘傲 审核:李慧 网络编辑:徐绍猷)